將學習的觸角從課本延伸到教室外,臺北市建國中學「永續的餐桌」課程引導同學關懷本土農業,在生活中落實永續飲食行動。黃奕誠同學與郭品劭同學結合課程所學,共同發起「OK!」送餐計畫,將自製便當分送給臺北車站周邊的街友,展現高中生的行動力,實現社會關懷。
「永續的餐桌」是建中家政科教師團隊為高一高二學生開設的多元選修課,課程目標為關懷本土農業,以全球視野思考臺灣糧食永續議題,並在生活中落實永續飲食行動。課程從學習友善環境農法,到校園內種植作物;借全球飲食經驗,規劃並實踐小組飲食行動方案,展現高中生行動力,實踐世界公民責任。小組飲食行動方案,希望讓學生從發現問題到實際行動,自發性的去關懷社會上的種種議題。
這次的送餐計畫目的是結合關懷臺灣本土有機農業與社會貧窮議題,希望以「真心款待」的精神,親手以友善環境食材自製便當與無家者分享,包含仙草雞湯與炒飯便當。郭品劭同學表示,為了落實永續發展目標、親近在地飲食,從一開始的募款階段同學們也使用自己種植的、以及購買自宜蘭小農種植的洛神,親手熬製果醬回饋給捐款支持計畫的人。一直到最後的食材依舊選用建中學生在校園友善環境種植的仙草,以及臺灣小農的有機農產品,貫徹課程理念。
執行送餐活動前,同學們特別邀請「人生百味」團隊講師分享實行計劃時的經驗與注意事項,也讓同學們了解這個活動的真正意義。這是建中學生第二次與「人生百味」合作,送餐給臺北車站無家者。過去就曾經有修課學生製作蘿蔔糕,分享給臺北車站附近的無家者,也就是所謂的「石頭湯」計畫。希望藉由這樣的行動,讓更多人一起關懷友善環境農業與貧窮議題,實踐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
郭品劭同學表示,送餐當天準備了蛋炒飯便當,配上青江菜、豆干和滷蛋,還有一碗仙草雞湯,大家齊力完成了80份便當後,就帶到臺北車站分送給周邊的無家者。在送餐的同時,同學們也主動和街友聊天,讓郭品劭印象深刻的是一位口才流利的大姊,分享她無家可歸的可憐遭遇,在聽著他們人生經歷的同時,也讓同學們對真實的社會有另一番認識。
計畫發起人黃奕誠同學表示,在整學期的課程藉由親身體會,實踐永續農業的價值。這次更將大家親手種植的作物,分享給許多的無家者,結束後覺得非常有成就感。能在讀書以外的時間從事社會服務,透過與街友互動,見識到更多的人生歷練,是很棒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