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研究團隊,證實特定的音樂訓練會重塑大腦不同的神經網絡結構,而神經結構的異同,實質反映了音樂藝術形態本質的差異;研究結果也登上國際腦功能學術領域的經典期刊《人腦圖譜》(Human Brain Mapping)封面。
陽明交大生物科技學系謝仁俊講座教授與腦科學研究所陳麗芬教授團隊合作,針對腦部神經結構影像進行研究,結果發現鋼琴家和聲樂家的大腦中,情緒相關區域(例如杏仁核)與全腦的連結,都較對照組的非音樂家更多,顯示這兩群音樂家的領域有共通特質,因為不同音樂藝術形態的共同特質,都是透過聲音來表達與傳遞情感。研究進一步比較聲樂家與鋼琴家的腦部結構,則發現聲樂家有更多的左腦間連結,跟語言處理與言語的發聲建構有關;鋼琴家則右腦間有更多的神經網絡連結,研究團隊指出,這些發現反映了不同音樂藝術形態的領域特異性。
團隊主持人謝仁俊教授指出,這是整個團隊經過十年努力後的第一篇首發成果報告,大計畫涵蓋了以台北國立藝術大學為主的鋼琴、聲樂、弦樂、美術、舞蹈、打擊等不同藝術領域主修學生,主要探討不同藝術領域的專家,其腦神經可塑性的同與異。
謝仁俊教授表示,這個研究主要是看學習造成腦部神經結構改變「神經可塑性」,同時成果也展現出特異性,像是如果有一位中風或其他運動神經控制有關的障礙,而且障礙來自於腦部的話,便可以透過音樂訓練,特異及選擇性的增強他的神經迴路,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與復健,的確是可以增益腦部連結,進而產生功能與行為上的增進,這也是此次研究成果運用的可能性。
研究第一作者陽明交大博士候選人鄭吏凱提醒,此次研究仍有限制,目前無法確定音樂家大腦神經結構網絡的變化,是全部因為後天學習經驗所致,還是先天遺傳造成,還需要後續研究,以繼續釐清長期的音樂訓練與大腦結構變化之間的因果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