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育達雙語小學部讓學生的國語課不僅是讀課文、練習生字及造詞,而能延伸到更深、更廣闊的層面,因此在國語課上到「水上木偶戲」課文時,邀請越南老師入班,與同學們分享越南文化。課程還設計手作課程,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展國際視野。
傅岑育老師表示,「水上木偶戲」課文描述小朋友跟著媽媽回到越南家鄉,欣賞了越南傳統水上木偶戲的表演,感到很新奇。由於臺灣是多元族群融合,本次課程就結合多元文化和新住民議題,邀請越南文化專家金枝老師來教孩子們越南的地理環境、傳統故事及特有的水上文化,讓學生對於課本上的學習有更為深刻的體驗感,並藉此培養學生尊重多元文化的態度和同理心的養成。
課程進行採學思達教學模式,因此在進行課程前讓同學先自主學習,欣賞越南流行歌曲、學習越南語,傅岑育老師也帶著學生思考,提出問題。金枝老師在課堂上以湄公河為背景,帶著學生認識越南南部的水上市場的貿易文化以及水上木偶戲的習俗與特色;並藉由繪本故事,分享越南傳統婚嫁習俗和檳榔蔞葉的傳說。
為了提高課程的趣味性,增加學生的學習體驗,金枝老師也設計手作活動,帶著學生用檳榔蔞葉做出葉子牛。金枝老師表示,由於童年時沒有現成的玩具,所以大家都要發揮創造力,就地取材做出玩具來玩,檳榔蔞葉就是越南孩子們幼時的集體記憶。楊崇恩同學表示,有別於單純的課本學習,金枝老師的分享,讓他有更為豐富的收穫。而他最喜歡的就是用檳榔蔞葉的手作課程,還好奇地偷嘗了檳榔蔞葉的味道。楊同學表示,檳榔蔞葉的味道和想像中不太一樣,本來以為會是酸酸甜甜的味道,但實際上卻是帶有苦澀味。
同學們在課程中也向金枝老師提出許多對越南的疑問,像是越南與臺灣的時差、氣候、傳統習俗等等,並於小日記上寫下學習心得和收獲,即使課程結束了,大家仍是熱烈討論,也有同學自己上網學習關於越南的知識和語言。
透過課程的延伸,育達雙語小學部同學們體驗了一場的異國文化學習之旅,老師也期待孩子們上完課以後,除了啟發國際視野外,也能尊重及同理不同文化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