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育達雙語小學部進行為期四週的「兒童建築工程課程」,以「自然環境中風與光元素」為主題,將知識與技能結合建築設計,並且扣緊SDGs地球節能永續議題,建構孩子們的創意思考與發想、結構模擬與創造、空間規劃與邏輯。
校方表示,平時同學們非常喜歡玩樂高,也對建築感興趣,因此在STEAM課程與創藝樹設計工作室-兒童建築空間教育團隊合作。建築最重要的就是穩固的地基與基礎結構,第一堂課創藝樹的老師們和孩子們討論,蓋房子的順序應該是什麼?並且透過3D建模來讓孩子們觀察為什麼會有這些結構,以及存在的必要性。除了用電腦3D模型來建構孩子們對於建築的空間概念以外,老師也利用孩子們最愛的樂高討論穩固的建築結構應該要怎麼設計。聰明的孩子們也觀察到,樂高如果交錯層層疊上去,就沒辦法輕易用手拆開,運用在建築上也是相同的概念,於是老師進一步引導孩子運用迷你磚頭,層層堆疊,形成基本的房屋結構。
在堆疊磚塊的過程中,由於要留下基腳與鋼筋的空位,孩子們除了要整齊排列每一個磚頭,也考驗幾何能力,評估是否有些地方要使用半個磚頭而不是完整一個,才能建構出穩固的房屋結構。孩子們製作好的模型基礎架構,細心地交錯排列磚塊形成堅固的外牆,利用老師們提供的水泥,讓孩子們進一步鞏固建築結構,並進行周邊的環境設計。
除了設計建築模型,環境設計也是很重要的一環,老師透過許多案例的照片,和孩子們討論氣候環境與設施的擺放位置如何影響建築與內部的居住品質及環保建築。決定好庭園造景後,老師又問孩子們,水池的位置與建築物的方位是否會影響建築內部的居住品質?例如,臺灣冬天吹北風,夏天吹南風,因此水池如果設計在建築的南方可以讓室內夏天較涼爽;而若水池緊緊環繞建築,以臺灣的氣候條件可能會因過於潮濕讓牆壁發霉等。
校方指出,兒童建築工程課程除了拓展孩子們的想像力與創造力外,也在課程中互相幫忙,欣賞別人的房子的構造跟巧思,大家都非常期待在課程結束後能看見個人努力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