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地理課立體化!臺北市育達雙語國中部七年級的地理課正學習到臺灣地形,由於等高線的判讀非常抽象,讓同學們大傷腦筋。對此,地理老師運用素材製作3D立體圖,讓同學透過動手做的過程認識地形。
為了讓同學不再對課程學習感到頭痛,地理科睿桓老師運用雙語國中部周邊的地形設計課程,依據等高線的實際分布切割珍珠板,製作立體模型具象化等高線的概念,將平面3D化,並經由動手做的過程讓學生學習臺北盆地的地形。
模型的製作方式是利用Google Map切割出不同高度的等高線地形範圍,再層層堆疊後形成像梯田般的立體模型,以此具象化等高線的疏密以及形狀是如何形塑出實際的地形樣態。例如,等高線的疏密會形成陡坡與緩坡,V字型尖端朝向高處是河谷,朝向低處則是山脊等等,讓同學學習判讀地形的知識。
老師希望同學們在實作過程中,除了可以完整建立等高線的基本概念,也透過觀察生活周遭的地形,增加對生活環境感知與覺察的能力,並善加利用於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