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與國立臺灣大學研究團隊跨領域結合生物資訊學、網路藥理學與藥效學,進行系統性分析探索臺灣清冠一號治療新冠肺炎病毒的藥理機制,解析清冠一號內含的化學物成分、該配方的藥物基因組作用,與COVID-19關聯的相互作用。這項研究成果分析清冠一號在COVID-19治療中的療效和機轉,將可進一步用於比較各種中草藥和COVID-19藥物的療效或安全性。該論文已於今年12月刊登於國際知名期刊《國際分子科學雜誌(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
依據Worldometer資料庫統計,新冠病毒自2020年擴散全球,確診病例累計超過6億5千萬人,全球死亡數超過660萬人。受到Omicron變種病毒株(BA.5, BF.7, BQ.1, XBB)高傳播性影響,確診病例數激增,遍地蔓延防不勝防,雖然朝向輕症及流感化,仍造成少部分人與衰弱族群趨向中重症的病程;更令人憂心的是,確診後即便康復,還有可能面臨「長新冠(Long Covid)」問題,可能會影響人體多個器官,也可能造成一些全身性症狀,比如疲倦、認知功能障礙、頭痛、氣促、胸痛、肌肉痛或關節不適等。中草藥複方方劑含有複雜化學成分,具有多途徑、多靶點整合調節作用的藥理特性,因而對於「長新冠」症狀可能有緩解與治療效用。
臺灣清冠一號(NRICM101)的組成成分是根據近500年前,用於治療風寒濕邪或流感悠久歷史的《攝生眾妙方》中的處方為基礎而設計改良,自2020年4月以來,已發現其可阻斷COVID患者的疾病進展和抗病毒活性。
研究團隊根據 NRICM101配方含有的化學成分與COVID-19,對於人類基因組的影響交互作用及網絡藥理學、藥物效應動力學,以及其生物途徑、基因本體論與疾病病徵,進行全面地解析。由於不同個體的差異,對藥物相互作用和NRICM101在人體內反應的了解不足,可能構成成功治療的障礙,藥物基因組學分析克服此一困境,針對基因或蛋白質與NRICM101內含的化學物質和患者相關疾病,提供相互作用的詳細和個別化資訊,因此找出NRICM101 的分子機制和核心生物標記,以促進對NRICM101和COVID-19相關基因或蛋白質的分子機制的理解。
本研究中對NRICM101的藥物基因組學分析,有助於在分子水平上理解基因與化學物質的交互作用,從而改善藥物的個體化治療,並確保其有效性和安全性,也可以從長遠角度為COVID患者的個人化治療提供見解;基於藥物基因組學的疾病分析,還可以更好地了解「長新冠(Long Covid)」患者各種症狀的作用方式,並提供更好的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