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9年起,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與賽夏族服飾重製團隊合作,透過織品文物分析、研究調查、田野採集,將消失多年的「蝴蝶紋」重製服飾再度穿回賽夏族「矮靈祭(paSta'ay)」祭場,令族人深受感動;「斷裂與銜接:博物館與賽夏族織藝回返之路」特展即日起於史前館展出,將成果呈現給社會大眾。
2014年賽夏族織女風順恩帶著族人組成「傳統服飾重製團隊」,2019在史前館館藏研究調查中發現「賽夏族短上衣」,帶回部落與老照片比對,證實曾於1970年間矮靈祭時由族中長輩穿著,因紋飾特殊,族人暱稱為「蝴蝶衣」,今年適逢賽夏族2年1度的矮靈祭,經團隊重製的「蝴蝶衣」再度穿回祭場。
風順恩表示,服飾重製團隊目前僅10多人,由於賽夏族織布工序繁瑣,需要很大的耐心,同時要兼顧工作,留在團隊的成員都有很大的使命感,失去多年的傳統服飾再度穿回祭典,令族人深感動容,也期待能藉此鼓勵更多的「織女」加入,並從教育扎根,使賽夏族織藝傳承延續。
此次特展營造沉浸式氛圍,除了展出「蝴蝶衣」珍貴物件,並與賽夏族文物館合作,將肩旗、臀鈴等典藏文物,連同向族人借展的家傳服飾佩件一併展出,提供賽夏族文化發聲場域,入口處更以賽夏族最具特色的「臀鈴」為意象,打造互動式藝術裝置,呈現出賽夏族祭儀場域。
賽夏族文史工作者潘秋榮表示,據原民會統計,全臺賽夏族人約6800多人,保存傳統文化相當不易,經過賽夏織女們近10年的努力,逐漸回復失去的傳統織布工藝,如今已能在博物館展出,也期待透過展場所呈現的珍貴文物,讓更多東部民眾看見賽夏族傳統文化,以及文化保留的現況。
此外,史前館表示,特展設置「賽夏族服體感互動遊戲」及「肩旗互動投影」等科技互動體驗,以故事、情境、互動營造展場,達到與民眾溝通的目的,強化展覽體驗的熱潮,融入賽夏族文化脈絡、生活軌跡,規劃完善的展示空間,賦予博物館典藏獨特文化嶄新的色彩。展期至112年2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