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列印
生活

家扶發布兒少相處調查結果 呼籲一同建立友善共融好生活

2022-11-15 發佈 石耀宇 臺北
家扶基金會《友善共融:兒少相處問卷調查》記者會大合影

家扶基金會《友善共融:兒少相處問卷調查》記者會大合影

近年來臺灣陸續發生特殊需求孩子看電影、買餐點等事件爭議,顯見社會大眾對特殊兒少存有高度關注。家扶基金會今天(15日)舉行記者會,公布最新《友善共融:兒少相處問卷調查》,發現在面對特殊需求孩子時,約有三成兒少具負面觀感,而超過九成兒少與其相處的態度與行為,則會受到家長影響。

 

兒童權利公約(CRC)指出,每位兒少都應受到公平對待,然而歧視卻經常發生在特殊需求兒少生活中,不但影響心理健康,也讓其身處不利處境。家扶基金會在國際兒童人權日前夕,發布針對7到18歲共計2700多位兒少間的相處調查,結果發現有三成兒少認為,特殊需求兒少會造成別人困擾,甚至感到麻煩(20.8%)、害怕(17.8%),更有近半數不想與其同組活動,這些偏見缺乏適時正確的溝通,同儕的相處反而對特殊需求兒少潛藏危機;同時,孩子也察覺到特殊需求兒少的在校困境,以及認為社會對特殊需求兒少普遍存在歧視。

 

家扶基金會執行長周大堯表示,目前多數學校老師會逐步透過教育的方式,告訴孩子要如何友善對待特殊需求的同學,但家長的態度往往與孩童的表現呈現正相關,因此是一個非常關鍵性的因素,也就是如果家長教導孩子平等及友善對待特殊兒少,這些孩子在行為上往往會呈現正面方式,調查顯示有九成以上的家長與孩童的行為是一致的,因此呼籲民眾保障兒少權益,一起成為特殊需求兒少心理健康守門人,建立友善共融好生活。

 

臨床心理師陳品皓指出,正向心理健康對每個孩子都很重要,尤其是特殊需求兒少,更有賴大家營造正向、有彈性的相處模式,期望能幫助他們找到自己的優勢,以及面對挫折的復原能力。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