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增進外籍學生學習華語文的興趣,國父紀念館「外籍學生華語文演講比賽」今年吸引了70位來自16國、18所大專院校的外籍學生報名參加,探討臺灣人文風情、男女性別平等、人生哲學問題、以及後疫情時代等議題,參賽者在5分鐘的短講中發揮自身的看法和觀點,也有不少人唱作俱佳,讓現場掌聲和笑聲不斷。
國父紀念館王蘭生館長表示,歷年來深受歡迎的「外籍學生華語文演講比賽」,目的在促進國際文化交流,也正是呼應國父孫中山先生所宣揚的博愛思想。本屆報名相當踴躍,參賽者分別來自吉爾吉斯、烏克蘭、越南、俄羅斯、日本、美國、英國、德國、挪威、泰國、韓國、馬拉威、菲律賓、緬甸、波蘭、加拿大等16國、18所大專院校共70位外籍學生。目前正值疫情即將解封之際,為更貼近外籍生在臺生活,以及積極融入學習環境,本次比賽訂定5道題目分別為「疫情解封後最想做的事」、「如何破除性別刻板印象」、「面對批評時該怎麼辦?」、「我看臺灣的宗教信仰」、及「可以說善意的謊言嗎?」。
來自越南的黃黎秀英以「男生玩機器人、女生玩洋娃娃」破題,闡述「如何破除性別刻板印象」。她認為,性別刻板印象是亞洲國家根深蒂固的觀念,要完全破除是相當困難,但不意味著我們無能為力。她強調,要破除性別刻板印象就要從「學校教育」做起,包括老師必須先具備性別平等的觀念,並將性別平等知識納入教材中,配合課外活動的宣導,讓學生從小耳濡目染,將性別平等觀念向下扎根。目前就讀臺灣科技大學的黃黎秀英表示,臺灣是少數幾個破除性別刻板印象的國家之一,除了臺灣的女性從政率名列前茅外,像是學校內的理工科系就有不少女學生,成績上不輸給男同學。雖然要真正落實性別平等是艱難且耗時,但社會現正往良好方向發展,總有一天大家都可以活出真實的自我。
近幾年的疫情讓不少外國人看見臺灣防疫上的努力與成果,來自吉爾吉斯的白仁昊以「疫情解封後最想做的事」為題,分享疫情對生活的影響,以及期望解封的心情。他表示,從高中時就很嚮往到臺灣念書和生活,在這段疫情嚴峻期間,大家都戴上口罩,使得人與人的距離越來越遠,他最希望疫情結封後,可以拿下口罩,自由自在地在臺灣旅行。
國父紀念館建館至今50週年,「外籍學生華語文演講比賽」是國館最悠久、最具指標性的活動,不僅伴隨國館一起成長,見證臺灣社會的變遷與發展,透過演說競賽的方式,讓在臺的外籍學子,更瞭解我國風土民情,激發他們學習華語文的動力,進而拓展跨文化溝通的國際視野,觀賽的民眾也能透過聆聽,進行多元文化的思考,與參賽者們共同分享與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