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列印
健康

養牙存健康 落實潔牙搭配正確工具就可辦到

2022-10-30 發佈 廖南瑛 臺北
台北市牙醫師公會宣誓共同守護國人口腔健康。

台北市牙醫師公會宣誓共同守護國人口腔健康。

口腔健康與多種疾病息息相關,近來研究發現,缺牙數目還能預測心肌梗塞、心臟衰竭、腦中風等相關新血管疾病風險,為了提醒國人正視口腔健康,台北市牙醫師公會今天(30)在北市林森公園舉行「2022全齡護齒園遊會」,號召民眾不分年齡,一起護齒保健康。

 

世界衛生組織(WHO)在2001年提出「8020」計劃,希望各國達成國民在80歲時,至少保有20顆自然牙,不過,我國國民健康調查顯示,80歲以上國人只有不到2成還有20顆以上的自然牙。

 

社團法人台北市牙醫師公會理事長蕭仰嶔表示,比較年長的長輩大多是因為牙周病或積累下來的蛀牙造成牙齒喪失,如果喪失越多不管是生活品質、發音或是社交都會受影響,所以希望民眾65歲以前盡量缺牙在五顆以下,至少維持20顆以上的牙齒,平時在口腔衛生保健康都要做確實,餐後、睡前都要刷牙,可以用像是漱口水、牙尖刷、牙線、沖牙機等輔助工具協助,定期做好口腔檢查。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使用牙刷刷牙外,調查發現,成年國人使用牙籤的比例,跟牙線、牙線棒差不多,佔全體13%左右。盧威利牙醫師表示,台灣市面上的牙籤只能去除夾在齒縫的食物,並不具備清潔牙齒鄰接面的功能,而且容易刺傷牙齦,並不推薦使用。

 

牙刷是必要的潔牙工具,適時更換也很重要!一旦牙刷的刷毛外岔,潔牙力就會大幅下降,且還可能因為刷牙時施力不當而導致外岔的刷毛刺激牙齦造成牙齦流血等問題,此時就應該更換牙刷。即便刷毛狀態還可以,也建議三個月應該更換新牙刷。

 

台北市牙醫師公會呼籲民眾護「齒」保健康,選對潔牙工具,餐後、睡前落實潔牙,每半年看一次牙醫,就有機會保留越多自然牙,健康自然跟著來。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