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科技日新月異,無論城市、原鄉,3C產品都充斥現代學子的童年,臺東縣舉辦首屆原住民族教育成果系列活動,以「童玩」為主題,讓小朋友放下手機、平板,拿起「VuVu的玩具」,體驗部落就地取材的傳統童玩與遊戲,窺見早年部落的生活樣貌,也從中認識不同族群的文化、知識。
竹製水槍、林投葉編製的風車、白櫸木和構樹皮製成的陀螺,檳榔葉鞘做成的拉車在會場穿梭,跳房子在達悟族人的童年中玩法不同,魯凱族的趕鳥鈴、阿美族的漁獵技藝也被設計成小遊戲,小朋友玩得不亦樂乎,學生邱丞彥說,「最喜歡第10關,阿美族用樹葉綁那個魚,讓我們認識更多族群的傳統。」
臺東縣原住民族教育成果系列活動,以原來我們「童」在一起為主題,規劃20多個原住民傳統童玩闖關攤位,在體驗中認識各族群的自然文化特色,以及童玩中的科學原理,感受最純真的童趣,寧埔國小老師李菲菲說,「小朋友玩得非常投入、專注,完全忘記3C產品了。」
語推老師馬耀表示,聽老人家說,小時候部落玩的沙包,本來是裝銀合歡的籽,但是因為懶惰,都會偷偷從家裡的米缸拿米來做,「所以這次我也是偷偷拿米缸的米來做。」他說,老人家的童玩,可以反映出早年部落的生活樣態,「現在的孩子都被3C綁架,玩這個還可以手腦並用,對小孩子很好,應該推廣。」
原住民族傳統童玩的發展,與所處的自然環境息息相關,臺東縣原住民族教育資源中心主任洪志彰表示,此次活動不僅展示童玩,也調查了童玩的發展歷史,與生活經驗有密切關係,藉由童玩重拾老人家逐漸被遺忘的童年記憶,也能讓孩子們親近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