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化縣一名14歲的王姓國二男生因為憂鬱且拒絕上學,被家長帶到精神科看診,衛福部彰化醫院精神科醫師鄭怡君指出,因為藥物使用總是不見效果,最後請來父母進行「家庭會談」,才發現是父母感情不睦導致,進行家庭治療後孩子狀況才獲改善。
衛福部彰化醫院精神科醫師鄭怡君說,這名國二男生常以頭痛、肚子痛等原因不上學,但是家長帶去就醫卻又找不到原因,而學生的精神狀況越來越委靡,經過導師、輔導老師和心理師努力後,懷疑王同學有憂鬱症而轉介至精神科,但藥物治療效果不彰,才發現是家庭因素。
鄭怡君說,拒學有很多原因,包括個人、學校和家庭因素,而家庭因素很常被忽略,而王同學的拒學是對父母的一種抗議,因為他想藉著網路世界逃避痛苦,父母卻禁止他使用網路,他便以拒學來抗議。臨床上遇到的困難是,父母本身的壓力也很大,所以忽略對於孩子的影響,以為是孩子個人的問題。但其實在關係裡面通常是互相影響,所以在輔導上需要花更多的時間和力氣。
醫師表示,王同學的父母常常一吵架就要孩子選邊站,王同學夾在中間變成出氣筒,也連帶影響孩子在學校的人際關係,才使得孩子想要躲進網路世界尋找安慰,並以傷害自己來懲罰自己。最後藉著家庭會談,讓父母重視並經營和諧的家庭氣氛,也慢慢讓王同學重新回到校園,也重新學習社交技巧,建立健康的人際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