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展現當代藝術的多元性,提供民眾除了視覺以外的多元藝術型態,「臺東美術館聲音藝術節」系列活動,今年以「消失的聲音」為主題,邀請6組當代跨領域創作者展出聲音藝術裝置,至11月13日止,在臺東美術館大文創教室免費開放參觀。
走進展場,一波波蟬鳴環繞,地上點點光影彷彿樹葉間隙撒落的陽光,一把骨董扇在中央緩慢晃動,這是藝術家蕭聖健的作品「午後」,以人造機械聲模擬幼時田野間的蟬鳴蛙噪,運用光影營造午後的樹影婆娑,記憶中熟悉的聲音,讓觀者彷彿回到幼時的美好時光。
今年聲音藝術節以「消失的聲音」為主題,邀請6組當代跨領域創作者展出聲音藝術裝置,策展人張溥騰指出,剛榮獲第79屆威尼斯影展「最佳VR體驗」大獎的陳芯宜,帶來沈浸式VR作品「留給未來的殘影」;黃大旺作品「臺北聲音一日遊」收錄不同時期的聲音片段,讓觀者自行拼組成新的敘事線。
蕭聖健作品「午後」以人造機械聲模擬樹林及蟲鳥鳴聲;張君慈「月潮搖籃曲:細胞」以細膩形象呈現出生死的無限循環;澎葉生「藻礁」以虛構故事背景,收錄水中人耳聽不見的聲響。
去年曾於臺東美術館駐館的藝術家洪梓倪,今年和臺東在地音樂創作人斯馬里奧共同創作「動作的隱喻」,以廢棄物呈現4個裝置點,搭配QRcode,讓民眾開啟手機掃描就能聆聽。
張溥騰表示,此次展覽呈現形式包含聲音藝術、數位藝術與科技藝術等,共有6組不同類型的作品展出,即日起至11月13日止,在臺東美術館大文創教室免費開放參觀,邀請民眾跟著藝術家探尋消逝中的聲音,探討聲音存在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