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大直高中林欣美老師以鵬鳥遨翔天際為發想,規劃動力藝術課程,帶領國中部七、八年級同學進行混合實境體驗、零件組裝、機件彩繪,完成動力藝術創作,並以公共藝術展形式陳列作品,增進與社區民眾互動交流,傳遞在地文化的美感經驗。
林欣美老師表示,人類自古以來對於飛行有各種的想像與創造,因此在學校社區共學生活藝術課程中,就以「動力藝術」作為主題。「動力藝術」是一門跨「科學」領域的藝術,從運動的物理觀察、生物飛行原理的探索到機械的模仿與測試,加上運用太陽能發電轉換,再現對於未來飛行的無限想像。
課程融入混成實境體驗,同學們在虛擬動物園中探索許多瀕臨絕種的動物,透過觀察設計出混生種原型草圖。不同於以往美術課使用畫筆等傳統媒材,林欣美老師與動力藝術家盂施甫合作,讓同學使用螺絲起子、馬達和電鑽等新媒材,用3D列印、雷射切割做出動力鳥的原型;接著依照設計草圖在翅膀部位進行彩繪,打造出獨一無二的動力鳥藝術作品。
學生不只是創作者,也是策展人,林欣美老師與藝術家盂施甫集結學生的作品,以公共藝術展形式布展於大直社區培英公園,按下太陽能電源按鈕,二、三十隻各具特色的鵬鳥翅膀一齊緩緩上下拍打振動。楊孟實同學表示,結合美勞和實作的課程相當有趣,製作動力鳥的過程中也學習到許多藝術創作的新技法。此外,讓他更為欣喜的是作品能展示在公園內讓社區居民欣賞,會動的動力鳥更是增加了大人和小孩參與感和互動性。
林欣美老師表示,以往的藝文領域課程中雖有動手實作,但卻少了和社區居民的對話,本次動力藝術課程的重點之一即是連結社區,透過展示在公園內的動力鳥作品,開啟學生和參觀民眾的對話。像是有個年長的退役軍人,就在現場和同學討論飛行,甚至延伸到戰爭和環境議題。
滿足人類對飛行的想像,大直高中國中部同學們發揮巧思,透過創作展現如鵬鳥般自由飛翔的想像;同學們走出教室、走入社區,將課堂上所學習到的美感經驗,為社區打造深具在地文化的美學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