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立動物園今年與新加坡動物園攜手合作,首次引進原生於澳洲的棘皮瘤尾守宮,從三月底起歷經漫長的檢疫期,兩對守宮終於在日前「出關」,同時捎來繁殖成功的喜訊。
動物園表示,棘皮瘤尾守宮天生的凸疣與棘刺、顯眼的大頭與厭世臉,充滿特色的外觀時常被說長得像是炸雞或小恐龍。外表獨特的牠們整年都可以繁殖,每窩兩顆蛋,一年大約可生到六窩,孵化期則需90至100天。
今年抵臺的兩對守宮陸續在檢疫期過後,各自孵育了新生寶寶,而孵化過程也是大有學問。動物園考量到棘皮瘤尾守宮的原生環境是位於溫度偏高且較為乾燥的澳洲地區,人工照養環境的設計,對溫度、濕度的控制就得特別留意;保育員還會透過定期照蛋來判斷發育狀態,觀察產下的蛋內是否帶有血絲,若無則代表並未受精成功,若為受精蛋,隨著蛋內守宮寶寶成長,蛋也會越來越實心,在照蛋時若發現整顆蛋幾乎無法透光,就代表離守宮寶寶破殼的時間不遠。
園方透露,近期的孵蛋過程中還發生了一個小插曲,讓保育員決定「出手」剪蛋殼,原因是同窩的寶寶已經孵出來了,但另外一顆蛋卻遲遲沒有動靜,讓大家非常緊張。剪開蛋殼後發現只是因為牠還沒睡醒,才會沒有反應,好險是虛驚一場。這些剛孵出來的寶寶們,目前和同窩的兄弟姐妹一起居住,並未和爸媽同住,主因是棘皮瘤尾守宮並沒有育幼的行為,生產完將蛋埋起就會離開。此外,守宮看到能吞進嘴巴大小的東西時都會想咬一口,為了避免守宮爸媽「六親不認」,所以將牠們進行區隔,讓寶寶能夠安全的長大。
動物園表示,目前已有一對成體棘皮瘤尾守宮在兩棲爬蟲館與民眾正式見面,由於棘皮瘤尾守宮是夜行性動物,白天通常會躲在石板下方休息,想看到這對「金童玉女」可是需要一點眼力及運氣的,下次來動物園的時候,可要花點時間找找看牠們在哪裡!北市動物園傳喜訊 棘皮瘤尾守宮寶寶繁殖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