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列印
生活

疫情英雄於唐獎大師論壇開講 分享mRNA療法發展歷程和應用

2022-09-21 發佈 周明慧 臺北
唐獎第五屆大師論壇生技醫藥場邀請兩位對開發新冠肺炎mRNA疫苗的科學家開講

唐獎第五屆大師論壇生技醫藥場邀請兩位對開發新冠肺炎mRNA疫苗的科學家開講

唐獎第五屆大師論壇生技醫藥場邀請兩位對開發新冠肺炎(COVID-19) mRNA疫苗厥功甚偉的國際頂尖科學家,也是本屆唐獎生技醫藥獎得主:卡塔林·卡里科(Katalin Kariko)與德魯·魏斯曼(Drew Weissman),以 「mRNA 為藥物的新時代」為題,透過遠端視訊進行分享。兩位科學家在會中和與談人的專業交流,讓聆聽演講人員獲知國際第一手生技醫藥進展,會後並接受提問,與現場互動熱烈。

 

mRNA巨擘卡里科教授於本次論壇講述「mRNA療法的發展史」,從1961年mRNA被發現,直到2021年FDA 批准第一個COVID-19 LNP-mRNA 疫苗,這60年期間,mRNA的技術透過數百名科學家的努力得到很大的進展,幾個重要的里程碑包括1978年被分離的mRNA首次被輸送到哺乳動物細胞;1984年科學家首次在體外合成mRNA;90年代起,mRNA研究技術不斷進步,治療傳染病和癌症的mRNA疫苗陸續推出;2010年代起更優化了mRNA傳遞系統,脂質奈米顆粒包裹經核苷修飾的病毒抗原編碼之mRNA成為有效疫苗的平臺。

 

免疫學專家魏斯曼教授則分享「核苷修飾的mRNA療法」,並強調基礎科學的進步需要合作,mRNA COVID-19疫苗的製造絕對是透過許多科學家通力合作。他進一步闡釋此mRNA療法的優勢及在開發醫學新療法方面的巨大潛力,包括HIV病毒、過敏原、自體免疫疾病、癌症等常見疾病的新疫苗,還可擴大運用到癌症療法、基因療法以及蛋白質療法中。魏斯曼教授指出,相較傳統的蛋白質療法,mRNA疫苗製作非常簡單且有效、安全,容易量產,若要改變疫苗只要放入新的病毒序列,因此要製作新的追加劑不需再做更多臨床試驗。

 

本次大師論壇於臺北醫學大學舉行,由北醫講座教授龔行健院士與中央研究院王惠鈞院士共同主持,財團法人生物技術開發中心黃千岳副執行長、臺灣大學特聘教授及臺大醫院兒童感染科黃立民醫師為與談人,唐獎得主加上堅強的與談陣容,吸引3百多位學生及外界人士前來,另有3百多人透過唐獎YouTube雙語(中、英文)直播參與。下一場生技醫藥論壇將於下週三(9/28)邀請彼得·庫利斯於清華大學分享「脂質奈米顆粒、基因治療及COVID-19 mRNA疫苗」主題,活動資訊可上唐獎教育基金會網站查詢。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