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列印
生活

榮陽交團隊觀察腸道菌相 發現肝癌免疫治療新指標

2022-09-08 發佈 石耀宇 臺北
臺北榮總x陽明交大記者會合影 (陽明交大提供)

臺北榮總x陽明交大記者會合影 (陽明交大提供)

免疫療法是近年治療癌症的新選擇,特別是對於那些無法透過手術切除的肝癌患者更具重要性。臺北榮總胃腸肝膽科黃怡翔主任,同時也是陽明交大臨床醫學研究所講座教授領導的肝癌團隊,在研究中發現腸道內有好菌相的病患,其肝腫瘤對免疫治療的反應以及存活率皆明顯較佳。

 

一般而言,肝癌患者糞便以厚壁菌門和擬桿菌門的細菌為主。在那些腫瘤惡化患者的糞便中,研究團隊觀察到有較多的普雷沃氏菌(Prevotella 9,擬桿菌門);相反地,對於免疫療法有良好反應的患者糞便中,則是以毛梭菌(Lachnoclostridium,厚壁菌門)、韋榮氏球菌(Veillonella,厚壁菌門)占大宗,同時毛梭菌的豐富程度也與患者糞便中的次級膽酸濃度有顯著的相關性。根據統計預測:糞便中有較多毛梭菌但較少普雷沃氏菌的患者,其存活率的中位數可達22.8個月,是最佳情況。

 

研究團隊成員,同時也是臺北榮總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李沛璋表示,臺灣乃至於整個亞太地區皆為肝癌的盛行區,這項研究成果有助於臨床醫師以非侵入性的方式預測肝癌病患接受免疫治療後的腫瘤反應及存活預後,進而提供病患更適切的治療模式以對抗肝癌,降低肝癌的死亡率。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