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今年推出「臺灣的飛魚」環境教育課程教具箱,並於暑假期間在館內設置展示空間,可近距離觀察臺灣的飛魚、認識飛魚文化,更規劃「飛魚神的挑戰」解謎活動,由民眾扮演勇者,在大廳探索並找出飛魚神的寶藏,一起幫助飛魚族群永續生存。
「飛魚神的挑戰」描述一個假想的飛魚國度,正面臨一連串的大災難,導致飛魚們相繼逝去,為了飛魚的未來,倖存的飛魚們拿出當年飛魚神的藏寶圖,祈禱勇者出現找出寶藏,幫助飛魚一族度過災難。
參加挑戰的民眾將扮演勇者,先到飛魚展示區領取藏寶圖,接著探索、尋找散落館內的飛魚一族,並解開藏寶圖的密碼,幫助飛魚一族恢復生機。來自臺北的蔡姓學童率先解開密碼,成為拯救飛魚的勇者,他說,「政府規定漁民1年只能捕撈300公噸的飛魚卵,希望能讓飛魚復活,因為在臺灣越來越少了。」
蔡媽媽說,旅遊前上網查資料,得知史前館有這項活動,於是帶孩子來參加,很有意義,讓小朋友深入認識飛魚,也了解史前文化知識。
「臺灣的飛魚」環境教育展示區,展示臺灣常見的4種飛魚,包括黑鰭飛魚、白鰭飛魚、紫斑鰭飛魚及斑鰭飛魚的1:1模型,讓民眾清楚了解飛魚的大小、種類差異,以及蘭嶼的達悟族、基隆及恆春的漁民如何捕捉、利用飛魚,延伸出飛魚文化,也經由挑戰活動,關注飛魚正面臨的族群存續問題。
史前館環境教育推廣小組推廣教師孫穩翔表示,「飛魚神的挑戰」透過探索解謎的方式,讓遊客在館內發現並體驗飛魚相關知識與文化,從中了解「飛魚和我們之間是緊密相連的,而且飛魚正面臨的困境需要我們做出改變。」邀請大小朋友前往體驗,一起成為拯救飛魚一族的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