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列印
生活

疫情下網路霸凌更嚴重 董氏基金會教學生要勇於求助

2022-06-20 發佈 林宜箴 臺北
金陵女中同學們發揮創意,以自製看板、雨傘、布偶等,支持「停止網路霸凌」

金陵女中同學們發揮創意,以自製看板、雨傘、布偶等,支持「停止網路霸凌」

疫情期間網路霸凌現象更嚴重,根據董氏基金會最新公布的調查,臺灣每100個青少年至少有2個曾被網路霸凌,最常發生網路霸凌事件的平台最多在「線上手遊/線上遊戲」,其次為Facebook、Instagram。

 

董氏基金會執行長姚思遠說明,2021年發表於美國醫學會雜誌的研究發現,在疫情期間,網路霸凌現象更嚴重,青少年罹患憂鬱症、焦慮症的比例也比以往增1倍,董氏基金會去年起進行網路霸凌防治教育宣導,除了研製網路霸凌防治教材,並分別以學校老師和學生為對象進行網路霸凌防治課程及教案教學,有超過1300位師生參與,今年除了與更多學校合作,也推出系列網路宣導,呼籲大眾提升對網路霸凌防治的認知。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說明,董氏基金會 2021 年以全臺國高中職生為對象進行網路行為、網路霸凌及憂鬱情緒現況調查,結果發現,6成以上青少年假日每日上網總時數超過4小時以上,為平日的一倍(30.7%);假日使用超過 2 小時以上的活動依序為「看影片」、「玩線上遊戲」、「與他人互動/聊天」、「社群網站瀏覽」、「聽音樂/下載音樂」,平日前三名則為「社群網站瀏覽」、「聽音樂/下載音樂」、「玩線上遊戲」。無論平日或假日,最近一週「憂鬱情緒」愈高者,每次上網平均持續時間超過4小時的比例愈高。青少年每日使用超過 30 分鐘的社群媒體以「YouTube」為最多,其次為「Messenger」、「Instagram」、「Facebook」、「TikTok」,近二成八受訪者「有」經營自媒體,而感到壓力影響自身生活、感到孤單的比例均高於無經營者。

 

調查中也發現,2.5%青少年「有」被網路霸凌,以110學年度國高中職生數(117.3 萬人)換算,全臺有 2萬9325 位青少年「有」被網路霸凌。14.8%受訪者「常」看到他人被網路霸凌。有15%的青少年遭受網路霸凌時選擇「不求助他人」,不求助的原因以「覺得不是嚴重問題」最多,次為「覺得自己可以處理」、「可能會引來更多問題」。網路上遇到的各式情況中,當「自己八卦及謠言被張貼至公開平台」最讓青少年感到有明顯憂鬱情緒,需尋求專業協助,其次為「收過具惡意攻擊粗魯語言的私訊或信件」;曾被網路霸凌者,憂鬱情緒(37.1%)、壓力狀態(50%)及感到孤單(27.2%)的比例均高於沒有被網路霸凌者(8.5%、14.6%、7.6%)。

 

葉雅馨提醒,一定要教孩子勇於開口求助,面對問題才是解決問題的開始,家長可作為子女的橋樑,連結更多資源像學校輔導老師、專業醫療單位等,示範適時求助才是重要的自我照顧。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