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列印
校園

臺師大設計系畢業展登場 跨域創作解決多元生活議題

2022-06-07 發佈 周明慧 臺北
畢展總籌羅允成表示,展覽以〈BŪ-BŪ ROOM霧室銘〉為主題,取自臺語「霧霧(BŪ-BŪ)」

畢展總籌羅允成表示,展覽以〈BŪ-BŪ ROOM霧室銘〉為主題,取自臺語「霧霧(BŪ-BŪ)」

運用VR第一人稱體驗憂鬱症患者的內心世界、以3D列印模型讓視障者了解廟宇文化,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學系畢業生作品,運用跨領域知識結合平面、多媒體、產品及室內設計專長,實際解決多面向生活議題,展覽從即日起到6月12日於臺北創意實驗基地「濕地Venue」展出。

 

畢展總籌羅允成表示,近三年受疫情影響,讓人們對於未來感到迷惘,因此今年畢展就以〈BŪ-BŪ ROOM霧室銘〉為主題,取自臺語「霧霧(BŪ-BŪ)」,作品延伸許多生活中的模糊議題,並藉由設計手法,引導觀者透過感官或是內心體驗,貼近被「雜物」所蒙蔽的事物,打造出十件設計作品。這十件作品主題環扣生活議題,畢展總籌方宜瑄表示,各組同學以跨域形式將產品融入視覺設計,整合出平面、產品、室內設計或多媒體應用和VR作品。

 

作品《涕川暗流》以VR第一人稱體驗憂鬱症患者內心,吳家浩同學表示,有感於憂鬱症被社會大眾誤解,甚至汙名化,因此以同理的角度出發,特別安排第一人稱視角體驗,以擬真聲響及3D動畫,將患者的內心世界具象化,揭開憂鬱症的生活面紗。團隊也特地邀請輔導與諮商專業的師培學院吳淑禎副教授擔任顧問,了解憂鬱症患者實際症狀,用以發想作品情境。

 

將網路現況具象化的《酸怪培育社》,以產生同理心為建構基礎,探討當代酸民文化。吳語馨同學表示,社會普遍不認同酸民文化,但酸言相向卻是網路社群運行的正軌方式,作品分別從產生同理心的三個層次發展體驗流程,傳達自己內心如何看待酸民文化。

 

讓視障者體驗廟宇文化的《廟學堂》,透過建築模型拆解及矽膠浮雕展示廟宇花窗圖案,以觸覺認識建築空間與造型元素,不再只能以嗅覺、聽覺想像廟宇的模樣。團隊成員許文靜表示,在製作這主題之前,實際與視障者訪談,深入了解他們原本對於廟宇的認知,並且使用3D技術打印模型,讓成品能方便產出推廣到各地。

 

學生也針對視障者開發桌遊《FINGER WALKS》,結合感應戒指與智慧型穿戴裝置,手指觸及特殊物件,就能觸發特定情境聲響,能幫助視障孩童在定向訓練的過程中,將遊戲轉換成真實情境,幫助孩童理解數量、長度、距離等數學概念,同時訓練空間邏輯。

 

其他展覽作品包括故宮展品互動的APP設計《文物旅行》、讓民眾了解魚的營養也能從其他食物攝取的《噗哧魚》、以及《B.Soldier》所探討的廚餘再生模式。還有學生突發奇想,構思現代澡堂文化的《霧嶼》和隱藏式酒吧《月下獨酌》,《是線索集》探討則聚焦在人際關係的建立。

 

指導教授廖偉民表示,因應國際趨勢與產業界設計需求,臺師大設計系授課已跳脫傳統分科方式,學生畢業製作不再是單打獨鬥製作個人作品,而是團隊成員運用各自設計專長合作,以跨域整合方式產出包括平面、多媒體、產品、室內設計等作品。他也強調,學生在動手創作實體作品前,閱讀相關研究文獻,讓作品建構於前人的成果上,更能深入探究議題根源。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