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在臺協會文化新聞組的穿針引線下,臺北市麗山高中和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的德仁學院,進行線上文化同步交流,臺美同學彼此交換語言,發表專題研究內容。麗山學生表示,本次交流活動除了增進語言的使用外,也進一步認識亞裔移民眼中的美國文化。
麗山高中和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的德仁學院正式進行線上交流活動前,雙方教師已藉由電郵、視訊、Line群組、Google文件共編等方式,多次討論,確認了交流的內容與架構。德仁學院教授華語的Bonnie老師希望學生有更多的機會使用目標語言,而麗山教師們也樂見學生以英文發表專題成果,於是在雙方互惠的原則下,語言交換成了共識,在線上交流活動中由美方學生以華語報告,麗山學生以華語提問、回饋;麗山學生以英文報告,美方學生以英文提問、回饋。
麗山高中林荷同學以「高中生對於LGBT的看法」為主題,和同學進行英語專題報告。她表示,為了能好好用英文表達內容,所以花了很多時間在寫講稿、製作圖表和練習。報告過程順暢,但最困難的環節在於開放問答時如何用英文回應。林荷同學說,聽到美方同學的提問當下,腦袋是一片空白,不過幸好也能順利回答。
用英語發表專題研究對不少同學來說是相當大的挑戰,麗山高中王珮琪老師表示,雖然學生在英語科課堂上認真學習,但總像是紙上談兵。經由這次與美方學生的即時互動,讓學生真切地體認到語言是一項實用的溝通工具,英語不僅只是考試的學科,而是能活用在生活中,有助於學生後續的語言學習。
麗山高中同學在本次交流活動中除了增進語言能力外,並提升了文化包容性。讓林荷同學印象最為深刻的是美方華裔學生提到以前曾帶著家鄉菜「火鍋」到學校,因為其他同學的嫌棄而討厭這道料理,長大之後才發現自己其實很喜歡火鍋。林荷同學體悟到不管是哪個國家的小孩,都很容易被同儕影響,並認為應該要以正確態度面對不同的文化,即使不接受也不批評,提高個人的包容度,才不會傷害他人。此外,林荷同學也發現,同為高中生,臺美學生的想法落差不大;不過美國學生的確是比較熱情,也踴躍發問,相較下臺灣學生就稍微安靜些。
除了語言能力和文化包容力的提升外,讓王珮琪老師更為感動的是學生投入活動的主動性和積極度。由於練習驗收時間正好遇到停課,同學們也把握時間私下加緊練習,一遇到問題就馬上發訊息詢問老師,把要修改的地方筆記下來。由此可見,學生們非常重視這項活動,開啟主動學習的開關,精進報告內容和不斷練習,發揮團隊合作、互助,為的就是期望能在交流活中上有更好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