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強化文化資產保存價值與延續歷史記憶,同時提供民眾更安全美觀的生活環境,文化部所屬國立國父紀念館採分期分區方式進行的「跨域加值公共工程計畫」,其中中山公園景觀工程歷經工程團隊1年來的努力,陸續開放懷舊鐵道「三張犁支線」和「中軸廣場」,園區以大樹、綠地、黃瓦為意象,提供友善平權及舒適的使用環境。
國父紀念館表示,從王大閎建築師的設計概念中,中軸廣場是一大面映池,並以雙排林蔭大道延伸至仁愛路;但是建館之初,當時的臺北市政府新工處將中山公園中軸的造形,設計成歐式花圃、升旗台、噴水池與主體建築在同一軸線上,兩邊植栽配置對稱的方式;過去50年來,園區廣場經常舉辦大型公益及藝文活動,也是附近居民運動與日親子遊憩的最佳場域。
國父紀念館這次的改造,除了回復王大閎建築師最初的設計理念,更希望能改善園區公共設施及廣場鋪面,並在有限的空間內提供親民及無障礙的全方位友善環境。因此國父紀念館自2016年開始啓動跨域加值計畫以來,採用分期分區的方式進行,就是儘量減少民眾使用上的不便感。
景觀工程的另一個亮點是同時擴大樹木綠蔭與草地面積、整建與強化廣場鋪面。為了重塑園區景觀中軸視覺焦點,將原有花壇改建為40公尺寛的中軸廣場,廣場兩側新植樟樹及青剛櫟 82 棵,以雙排樟樹界定廣場空間與綠蔭步道,提供給民眾在夏季享受蔭涼舒適的步行環境,兩旁留設20公尺寬的大草地,藉以提高全園區綠覆率達到83%,改善後大大減少廣場夏日曝曬的不舒適感。在綠蔭步道旁增設座椅供民眾休憩使用,座椅除了向綠地退縮,並貼心的留設輪椅空間,即使民眾停留在步道上也不致影響通行。
今年適逢國父紀念館成立50週年,藉著本次中山公園景觀的改造,不僅可以讓國人重新對中山公園的記憶、經驗、環境與生活空間產生新的連結,完工後更可以提供民眾一個舒適又安全的使用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