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列印
新知

生物研究新發現 中研院團隊首揭細胞「無合成分裂」

2022-05-02 發佈 周明慧 臺北
中央研究院細胞與個體生物學研究所助研究員陳振輝團隊發現新的細胞分裂方式

中央研究院細胞與個體生物學研究所助研究員陳振輝團隊發現新的細胞分裂方式

在生物界,「細胞分裂」是所有生命現象的基礎,主要是透過「有絲分裂」和「減數分裂」兩種方式來製造新的細胞。中央研究院細胞與個體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團隊在研究斑馬魚發育時,意外發現另一種獨特的細胞分裂方式,並命名為「無合成分裂」,研究成果於今(111)年4月刊登在知名國際期刊《自然》,未來將有助於後續對其他生物體進行深入探究。

 

德國植物學家馮莫爾 (Hugo von Mohl) 在1835年首次觀察到細胞分裂後,過去180年來,大家只知道兩種細胞分裂方式,也就是「有絲分裂」和「減數分裂」,生物藉由細胞分裂,製造新的細胞,讓生物體的發育、生長與繁殖成為可能。中央研究院細胞與個體生物學研究所助研究員陳振輝團隊在研究斑馬魚發育時,意外發現另一種獨特的細胞分裂方式,其分裂過程不需要進行遺傳物質(DNA)複製,因此命名為「無合成分裂」。

 

陳振輝以斑馬魚為研究對象,長期深入探索生物再生過程的細胞和分子機制,團隊意外發現,當斑馬魚在個體發育的特定階段,最表層的皮膚細胞,被認為是不會分裂增生的體細胞,其單一母細胞竟然可以分裂2次,共產生4個子細胞,而且這些子細胞皆不具有完整的母細胞DNA。

 

由於斑馬魚幼魚在特定的發育階段長得很快,體表面積需要快速增加,為了維持一個穩定的皮膚雙層結構,下層的表皮幹細胞以正常的「有絲分裂」來增生,但是上層已分化的表皮細胞恐已失去此選項,轉而進行「無合成分裂」。這種分裂方式能讓表皮細胞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能有彈性的快速延展,使生物個體有效率地增加體表局部面積,維持表皮細胞穩定的覆蓋率,可說是斑馬魚幼魚在特定發育階段所利用的應急策略。

 

陳振輝表示,目前對「無合成分裂」的了解尚在初步階段,由於斑馬魚是脊椎動物,也是科學家研究個體發育、再生反應及人類疾病常用的模式生物,他們預測此一新型的細胞分裂方式,或許不只限於斑馬魚體表的表皮細胞,未來仍有待更多的研究和探索。

 

中央研究院細胞與個體生物學研究所李奇鴻所長表示,這項研究顛覆過去百年來的細胞分裂發現,有助於後續對其他生物體進行深入探究,進一步了解詳細的細胞生理調控機制。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