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勞動力重建運用處推廣東南亞文化,以「南洋特調」為主題,從有趣的「包食文化」、「流行甜品」、「靈魂醬料」,連結臺灣與東南亞豐富、多元與包容的料理特色,透過一系列的多元文化活動與展覽,邀請國人與在臺移工朋友「共融學習」。
臺北市勞動局表示,第1場「南洋特調」多元文化活動將呼應印尼齋戒月文化習俗,從認識「包」的料理方式出發,於4月23日辦理開齋必吃的印尼粽「Ketupat」編織工作坊。5月到7月也將辦理多場以菲律賓及越南為主題的工作坊,帶領民眾探索臺灣與東南亞相似的飲食特色。
同時,今年也整合臺北市各種學習資源,以「移工學校」為概念,為移工朋友規劃內容豐富的「飲食書寫工作坊」,內容包含市場導覽、料理實作與書寫引導。勞動局陳信瑜局長說明,臺北市約有9成為家庭看護工,照顧老人或病人的飲食及生活起居,也許買菜煮菜對於部分移工可能非常熟練,她也鼓勵這些移工朋友透過工作坊分享家鄉美食及自己在臺灣的飲食故事,並藉由書寫重現對家鄉的思念以及自己在臺灣學得的創新,開啟跨文化的交流。
印尼、越南、菲律賓與臺灣的飲食文化,相互連結又各映其趣,這些系列活動與書寫工作坊的精華成果,將在9月進行的「南洋特調-流動的臺灣飲食現場」特展現場同步展出,呈現豐富多「滋」的臺灣飲食現場,期望引起更多民眾產生興趣和共鳴。相關活動資訊可上臺北市勞動力重建運用處網站及「手牽手at Taipei」臉書粉絲專頁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