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列印
校園

烏來國中小傳承泰雅族語言文化 獲本土語文傑出貢獻獎

2022-03-23 發佈 王芓諭 臺北
烏來國中小國中部每位學生必須選一年參與泰雅編織社團,畢業前完成屬於自己的織衣(資料照)

烏來國中小國中部每位學生必須選一年參與泰雅編織社團,畢業前完成屬於自己的織衣(資料照)

新北市烏來國中小從幼兒園、國小到國中,融入生活推動泰雅族語言課程,並結合在地耆老知識技能、運用周邊山林土地,傳承泰雅族文化,榮獲教育部111年本土語言傑出貢獻獎,更是全國唯一得獎的中學,校長陳煌燿表示,學校近9成學生都是泰雅族,因此規劃從幼兒園到國中,由淺入深,推動一系列傳承泰雅族語言文化課程,期盼在持續且穩定的課程中,讓孩子找到自信,並將自己族群的語言文化永續傳承。

 

陳煌燿校長補充,在族語認證、鄉土歌謠及原住民族語文競賽中,屢獲佳績,除了語言課程推動外,學校也重視傳承文化技能,開設狩獵、織布課程等,並將族語融入防災、山野教育等。另外校內大型活動,學生均使用中文及泰雅語雙語進行活動,每週三定為母語日,讓學生自然地在泰雅語環境中學習,連帶幼兒園部分推動沉浸式族語教學,讓孩子們在耕作、除草中同時認識植物、自然地學習族語。

 

國小、國中學生每週都有一節族語課程,其中國小部學生從基礎的泰雅語學習到歌謠傳唱社團,從歌謠田調採集開始,傳唱屬於烏來的歌謠,傳承祖先的故事,也讓這群愛唱歌的孩子們,找到屬於自己的舞台。至於國中部每位學生都必須選一年參與泰雅編織社團,畢業前要完成屬於自己的泰雅織衣,穿上參加畢業典禮。

 

此外,自然科學社學生也與耆老學習祖先的科學智慧,如科展以狩獵的陷阱為題討論力學,或以魚叉為題討論能量轉換。在研究狩獵陷阱時,耆老甚至帶著學生上山繞著狩獵路線,判斷動物的出沒及植物的運用,讓學生實地感受。九年級葉育誠同學表示,之前科展作品研究魚叉,特地到新竹跟泰雅族耆老學習製作魚叉,才發現工序繁複,耆老一天可以做出20支,但4個學生合力卻只完成1支,深深感受到祖先的技術應該要傳承下去。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