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導學生認識在地多元文化,花蓮縣立富北國中發展「異族民風」課程,以美感、祭儀及遷徙三大主軸,安排七至九年級學生從社區踏查開始,瞭解自己的文化根源,今(18)日更安排九年級學姐們擔任講師,帶領七年級學弟妹走進社區特色建築「土埆厝」。
富北國中的校訂課程「異族民風」,是匯聚不同族群的教師,以在地多元文化為基礎所發展的,國文科楊麗曾老師說,七年級從社區建築與族群服飾認識美感,八年級學習不同族群的祭儀,九年級則瞭解族群遷徙的脈絡,逐步引導學生學習並反思。
黃郁芳就說,土埆厝代表著前人建築的智慧,也正因為有著過去一代又一代的嘗試,才有了如今防震、防水、防災的建築成果。
打破「老師指導」的授課方式,富北國中特別邀請曾以「樸實中的辛勤智慧 - 談富里鄉羅山村土埆厝的建築形式與延續」,獲得花蓮縣110學年度網路小論文本土關懷類金獎的九年級學姊潘美均、黃郁芳及林聖萱三位同學,擔任七年級學弟妹的課程講師,讓學生彼此分享、學習。潘美均就說,可以把自己的知識分享給其他人,「挺開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