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列印
藝文

臺北刑務所官舍保留歷史記憶 打造為結合藝文與美食場域

2022-01-06 發佈 周明慧 臺北
原臺北刑務所宿舍蛻變為藝文空間

原臺北刑務所宿舍蛻變為藝文空間

日治時期的監獄官舍,藉由臺北市文化局的老房子文化運動計畫,重生為結合歷史體驗與美食的餐飲空間,位在臺北市愛國東路3號的臺北刑務所附屬的高階官舍是1895年起日本政府展開臺北城外的第一項大型公共建築計畫。臺北刑務所作為臺北監獄的前身,也是臺北獄政的重要歷史場域,臺灣新文學之父賴和、臺灣文化協會創辦人蔣渭水都曾被關押在此;抗日烈士羅福星也在此受刑。

 

關於臺北刑務所的點滴過往,羅秋昭女士回憶祖父羅福星生前為臺灣脫離殖民統治而努力,最後在臺北監獄犧牲的壯烈事跡。她強調,只有充分了解這塊土地的歷史,才會深愛這塊土地,感謝市府保留了監獄的圍牆遺跡,並期許老房子能讓更多人認識過往的故事。

 

蔣渭水之孫蔣朝根先生表示,臺北刑務所整個區域承載了臺灣歷史的記憶,也與國際歷史的發生息息相關,這些曾發生過的真實故事正是老房子的精髓和靈魂。

 

臺北刑務所在1963年桃園龜山的新監獄啟用後,原刑務所和官舍因逐漸閒置而破敗;108年文化局出資1,800餘萬元,以維持日治時期原貌為原則進行修復,並透過老房子計畫公開招標,由時藝多媒體傳播股份有限公司得標,出資800餘萬元進行再利用工程。

 

時藝多媒體黃文德董事長表示,未來將以餐飲體驗結合歷史建築空間為經營主軸,命名為「MAD by Le Kief MSC」,使用臺灣獨有的在地食材製作精緻料理,以法式分子料理的手法揉合日本懷石料理的創新精神,提供民眾在日式建築享用精緻飲食文化的體驗。黃文德董事長表示,除了保留完整建物格局和木造建築外,在庭院也營造了期待自由的氛圍,透過新種的竹籬,讓人隱約可看到天空,試著體會當時此地人們的心情。而團隊也製作互動式導覽QR CODE條碼,同時規劃定期辦理導覽、沙龍講座及課程等藝文活動,讓民眾更加了解歷史建物的文化故事。

 

臺北市目前共有496處文化資產,是全國文化資產數量最多的城市,為了維護臺北市文化資產,市府自104年至今已經投入將近12.5億元,同時也向中央政府爭取了近2億元的補助經費,來進行文化資產的修繕維護。目前臺北市透過老房子文化運動計畫,推廣創新的公私合作觀念,已促成16處文化資產藉由公私合力達成老屋活化。

 

文化局表示,今年預計還會有6處文化資產完成修復營運,每棟老房子不僅硬體建築具有獨特的美感,更重要的是建物背後有著動人的故事,也是市民的共同記憶,期待未來能有更多民間單位投入文化資產維護的行列,讓臺北不只有高樓大廈,也成為一個富有歷史文化的城市。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