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骨骼肌肉會隨著年齡增長而減少,年過40歲肌肉量會以每10年減少8%的速度流失;70歲後則以每10年減少15%的速度加速流失。臺北市信義區健康服務中心主任周真貞醫師表示,體能活動在第一級預防醫學中相當重要,不活動對健康影響相當大,尤其是銀髮族需要特別關注是否因加速肌肉流失導致衰弱與慢性病惡化;此外,而身體活動量較少,罹患新冠肺炎預後也較差。
為了鼓勵民眾動起來,臺北市信義區健康服務中心特別規劃辦理「百貨公司集合健走LET’S GO」推廣城市空間運動,以及「健走的風景手機圖文徵選」行銷個人智慧運動;並透過辦理「智慧健走」及「星光跑團」輔導社區成立智慧運動團體改變傳統運動模式。
臺北市信義區中行里林美君里長分享社區運動團體E化經驗,她表示,民眾參與線上課程、運用運動APP紀錄及Line群組需要一對一教學,其實並不容易,透過介入模式改變及健康服務中心的輔導,社區運動團體成功E化了。線上運動課程,參加人數不再受限於里辦公處的場地空間大小,也減少因為氣候或是個人家務忙碌的影響,里民可在家中與家人同步上線運動。試辦後參加人數增加1倍,課後將學員組成Line運動群組,讓里民將每天自主運動APP雲端紀錄成果上傳群組,達到一起運動,互相激勵的效果。
物理治療師陳雅玲表示,減少活動引起的負面結果超乎想像,原本有規律運動習慣的長者,疫情期間擔心被感染不敢外出,幾個月後不僅體重增加了好幾公斤,出門連走路都覺得喘。疫情緊迫時不敢外出、活動量降低、減少與人社交互動,不只造成肌肉僵硬與痠痛,增加肌少症的風險,更會增加便祕、失眠、憂鬱症的傾向,建議每日在家以椅子輔助進行簡單的肌力運動及伸展運動,維持肌肉骨骼健康。
信義區健康服務中心羅瑞華志工平日有拉筋、做健康操和慢跑等運動習慣,維持良好的體力和體態。近期他也開始每周兩次於運動中心進行重量訓練,經過兩個月的重量訓練後,在慢跑時感覺是更加輕鬆也更不喘了。
信義區健康服務中心表示,後疫情時代,建議民眾參考國民健康署居家運動新模式,並利用坊間免費的手機運動APP每日運動留下紀錄,讓肌肉不流失,身體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