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列印
健康

林口長庚團隊研究證實 早產兒腸道菌叢失調恐引發敗血症

2021-12-23 發佈 周明慧 臺北
林口長庚醫院新生兒科李建忠醫師指出,極低出生體重早產兒發生敗血症機率比足月而高

林口長庚醫院新生兒科李建忠醫師指出,極低出生體重早產兒發生敗血症機率比足月而高

新生兒敗血症可能產生如腦膜炎、神經發展障礙等嚴重併發症,甚至引發多重器官衰竭而死亡。一般足月兒發生率為千分之1到4,死亡率約3%;但極低出生體重(小於1000公克)早產兒的機率,則高達10-40%,死亡率可達25%。林口長庚醫院新生兒科李建忠醫師指出,新生兒和嬰幼兒是腸道菌叢發展最重要的時期,這時候的腸道菌叢變化,可能影響以後甚至成年的健康。早產兒由於腸道尚未成熟,出生後受到疾病治療和照顧環境影響,腸道菌叢無法如健康足月般正常發展,因此有越來越多的醫師和科學家懷疑」早產兒的腸道菌叢可能會增加早產兒壞死性腸炎、慢性肺病、新生兒敗血症、神經發展遲緩,甚至視網膜病變等早產兒常見併發症的發生機率。

 

林口長庚新生兒科團隊領先亞洲國家,證實早產兒腸道菌叢的失調容易發生敗血症,成果已刊登於2021年10月的國際知名期刊「微生物學前沿 (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團隊共研究32個非常低出生體重(小於1500公克)早產兒和10個健康足月兒,追蹤半年的時間觀察是否發生敗血症。本項研究結果發現,早產兒腸道細菌的組成在剛出生兩個月內的變化,與健康足月兒相反,是呈現失調的狀態。其次,有發生晚發性敗血症的早產兒,其腸道菌叢失調更為嚴重,且在出生第一週腸道菌叢的多樣性就已經明顯較差。李醫師指出,即使長期使用抗生素,也無法減少腸道壞菌比例,反而減少了如乳酸桿菌和比菲德氏菌等腸內好菌;有三分之一的早產兒在發生敗血症前,致病菌已經定殖在腸道之中,感染來自已經定殖於腸道中的細菌。

 

李建忠醫師表示,林口長庚醫院新生兒科團隊從研究中證實,早產兒腸道菌叢失調容易發生敗血症,也證明腸道的細菌可因此轉移到全身造成敗血症。這些發現可以提供新生兒科醫師研究預防新生兒敗血症的新方向,若能夠改善或改變早產兒的腸道菌叢,或許可以降低他們發生晚發性敗血症的機率,進而減少早產兒死亡或後遺症的發生。

 

林口長庚醫院新生兒科林瑞瑩醫師強調,目前並沒有很好預防新生兒敗血症的方法,對於預防早發性敗血症,還可以針對高風險的新生兒在生產前後給予抗生素使用,降低感染機率,但對於晚發性敗血症並沒有任何有效的預防方式。

 

林口長庚醫院邱政洵副院長表示,希望藉由對新生兒和早產兒腸道菌叢的研究和了解,進而發展相關的精準治療技術,未來不僅可以將微菌治療運用在各種新生兒和早產兒的疾病,也可以進一步維持兒童健康腸道菌叢的發展,達到成年疾病預防的目的。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