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都知道「失智症」這個疾病的嚴重性,社會中也有不少討論關於確診後的照護、治療等被動議題,但是卻沒有想過有「超前部屬」的機會,早期檢查就有機會提前布局疾病照護的準備,臨床上也發現,失智高風險族群透過生活型態的改變,有機會能夠降低失智症的罹病風險。
根據2021年最新全球失智症報告指出,「提高診斷率」仍是失智症領域未來非常重要的努力目標。報告推估全球約有5500萬名失智者,但卻有高達七成五的人,相當於4,100萬人,尚未被診斷確認,其中未診斷的比率在中低收入國家更有九成之多。衛福部於2021年公告的最新資料中,目前失智症診斷率約為五成四,雖然相對於其他國家來說不算低,但依臺灣期待能夠在2025年達到七成的診斷率的目標,仍有不小成長空間。
而上頂醫學影像科技創業團隊就有感於人口老化導致的高失智風險,通常有明顯的認知退化症狀後,才在診間透過認知功能評量及各項綜合評估,被確診為失智症,但往往已達一定程度嚴重性,且少有藥物可以有效抑制大腦退化;而僅靠主觀性的量表檢驗與人眼辨識醫學影像,尚無客觀且精準的檢測工具,所幸在腦科學長足進步及跨領域專業協作努力下,自臺大醫學院技轉腦神經纖維客觀分析評量技術,並成功研發腦神經年齡磁振造影檢查,讓國人有機會早期發現「失智症」或是大腦退化的跡象。
在臺灣,失智症早期檢查輔助工具已經在健檢機構中實務應用,期能藉此降低受測者因教育水平、社經地位、主觀感受等變因,影響檢測結果準確度的可能性。聯安預防醫學機構聯安診所院長鄭乃源醫師表示,目前雖主動要求腦年齡檢測的人不多,但現今經由客觀檢測工具科技的導入,推動聯安持續倡導的觀念「預防勝於治療」,幫助受測者早期發現失智症前的認知功能退化跡象,在未達疾病診斷階段,可透過生活型態調整,預防可能發生或惡化的疾病。
同時兼任台大醫院影像醫學部主治醫師的曾文毅表示,失智症早期沒有明顯症狀,難以自我察覺,且可能經歷長達20年以上的退化期,因沒有外顯症狀,而被忽視,直至終被確診失智症,已到達不可逆的程度,且至今尚未有藥物能夠完全治癒,僅能緩解退化趨勢。因此曾文毅也提醒,提早檢測「腦年齡」,並諮詢專業醫事人員的評估與建議,較能夠在早期發覺「失智症」風險,有機會在大腦退化前期,透過生活型態的改善及多元健康管理介入,維持大腦健康,降低未來失智症造成的損害及負擔。
上頂醫學影像科技創業團隊目前透過與醫療機構合作提供接受檢測的C端客戶腦神經年齡檢測報告書,內容包含腦神經年齡量測結果、腦健康評分、主要認知功能網絡年齡、全腦神經束健康概況、患者主要認知功能網絡健康概況,其報告書有利於醫師參考作疾病評斷、分析,和追蹤治療反應;同時,也附有大腦健康管理及生活型態的多元建議,可供醫師、受測者雙邊參考,讓醫療機構或健檢單位所能提供的檢測項目更加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