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附設實驗小學所辦理的「科普閱讀小學堂」已邁入第四屆,校內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團隊期望用多元形式,讓學生藉由實際體驗和表達,深入了解課堂上所學到的科學知識,並應用在生活中。由於學校目前正於高年級實施將雙語融入自然課程,因此本屆活動採班級競賽形式,透過與五年級自然課程內容相關的4部英語影片,讓各班代表小組以抽籤方式抽出參賽影片主題,並將課本知識結合影片中的科學概念,進行探究和討論,再用創意的表達形式,傳達科學內容。
蔡語哲同學表示,他們這一組抽中了與火相關的主題,小組在討論後決定用戲劇形式演出赤壁之戰中最著名的火燒船情節,藉由故事的進行和角色的說明,將影片中所提到的燃燒三要素和火災的分類,融入在戲劇演出中。
自然科張淑惠老師表示,本次活動的目的是希望學生將影片中的科學知識加以理解和融會貫通,轉化成自己的語言去呈現他們的學習成果。在競賽當天,即使主題相同,但各班級呈現的形式和效果卻有所不同,同學們所展現的創意演出令人驚豔。像是有一組抽到了聲音主題,其中一位組員擅長古典吉他,因此就以樂器演奏敘述聲波的傳導,讓眾人更容易理解其中的科普知識。
實現108課綱所強調的探究與實作,培養學生問題解決能力,國北教大實小「科普閱讀小學堂」活動,除了提升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外,也藉由團隊合作,讓學生運用創意表達方式,展現「科學素養」的核心概念。此外,同學們在廣泛閱讀課堂外的科學知識後,把這些知識簡化為其他同學能夠理解的內容,也將「自發、互動、共好」的教育理念深植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