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列印
藝文

舊派出所華麗變身為藝文空間 「廈川玖肆」正式對外開放

2021-12-14 發佈 周明慧 臺北
舊廈門街派出所變身為藝文空間,「廈川玖肆」正式對外開放

舊廈門街派出所變身為藝文空間,「廈川玖肆」正式對外開放

臺北市歷史建築「舊廈門街派出所」位於通往中、永和區的中正橋旁,至今已有85年的歷史。經由北市文化局媒合民間單位投入千萬資金進行老房改造,歷時近2年的規劃及修復後,以「廈川玖肆」為名,正式重新對外開放。文化局表示,未來廈川玖肆將作為多功能藝文空間,引入民間創意活化文化資產,讓坐落於廈門街的老房子重新盛放歷史風華,也讓城南街區再添文化新亮點。

 

為了強化臺北市老房子的保存活化與再利用,並加速修繕效率,臺北市文化局推動「老房子文化運動」,透過公開招標評選,媒合民間單位修復再利用閒置的文化資產,藉由民間創新的思維,為文化資產注入新生命。文化局田瑋副局長表示,修復文化資產並不簡單,需要經過歷史考證、再利用規劃、建築設計等程序,更重要的是要符合法規,因此需要擬定因應計畫。文化局持續輔導團隊,經過了漫長過程才拿到使用許可。

 

田瑋副局長指出,雖然政府在文化發展與資產每年投入1到2億元的經費,但臺北市一年能修繕的房子卻不到10棟,目前臺北市仍有500處的文化資產尚待活化,光靠政府資源是不夠的。近年來有賴於文化資產意識提升,民間單位發現老房可以再生,成為文化創業產業的基地,因此文化局推動「老房子文化運動」,將修繕費折抵租金,吸引民間資源投入文化資產保留工作。文化局也期待廈川玖肆能舉辦各項藝文活動,並且回饋在地社區,也希望各界能夠給予營運團隊支持,鼓勵未來有心投入老房子營運團隊。

 

廈川玖肆主理人曾士綱先生表示,過去曾多次於一般商辦大樓尋找辦公室,但多不合意;舊廈門街派出所這棟老建築雖是破敗廢墟,但卻蘊含古老的建築元素,有種被招喚的感覺,因此就決定參與「老房子文化運動」投標計畫。這次改造舊廈門派出所的經驗也讓曾士綱學習甚多,他指出,老房改造基本上在工程技術的邏輯是連貫的,只是狀況不一。多半老房會有耐重、耐震顧慮、以及外牆混凝土劣化、漏水等問題,管線也必須重配。

 

舊廈門街派出所的建物格局雖然曾被民間團隊嫌棄「又破、又老、又舊、又小」,營運團隊於修復建物時以回復原有外觀為原則,在提高防水抗震的結構強度之餘,也保留了空間的歷史記憶;透過新舊物料的結合,將荒廢已久的舊派出所空間改造為廈川玖肆藝文空間,讓老屋搖身一變成為時尚的聚會場所。除了一樓餐廳提供來自義大利的純手工美食之外,二樓空間川端藝會所也將不定期推出體驗活動,透過策展、課程等活動激發實驗與藝術相會的新火花。懷舊的歷史建築結合當代工業風格,讓人置身異國之境。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