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交通部與靖娟基金會今天(7日)在集思交通部國際會議中心共同出席「兒少交通安全表意座談會」,跟全國各縣市兒少代表、現場教師及學者針對交通安全教育如何有效落實進行對話,共同呼籲各級學校一起落實交通安全教育。
根據交通部統計,我國平均每天有8人死於道路交通事故,其中機車駕駛人、自行車及行人占比超過8成以上,同時也是未滿18歲兒少的事故傷害主因,且明顯高於先進國家,而目前臺灣的交通安全教育,仍停留在宣導為主的做法,相較於鄰近的日本與韓國,從教育端切入紮根觀念的做法,即可在5年內展現具體成效,因此期待透過政府詳細規劃各階段的教學重點,讓孩童能從小養成好習慣。
交通部執行秘書吳木富強調,從小就要培養良好的交通安全教育,建立交通素養及文化,重視自身安全,也要避免危及他人造成傷亡。交通部今年也完成了五階段的交通安全基本能力教材,包含行人、自行車、機車的安全觀念,還有危險意識的教育,期望把交通安全知識,推廣到社會的每一個角落,更重的是把交通安全這件事深耕到每一個人的心上。
苗栗縣兒少代表彭泰迪同學提到,交通安全應該是全民教育,但在學習過程中很少接受到具體的交通安全教育,期望可以擬定更完整的「交通安全教育」課程,納入課綱中執行,教育部國教署副署長戴淑芬表示,教育部非常希望能夠落實交通安全,從小學、國中、高中到大學都一樣,因此跟交通部合作編製的適齡、適性交通安全課程模組教材將提供給教師,能夠融入各領域的學習上,也鼓勵學校將安全教育列為校訂課程。
另外臺中市兒少代表何昱廷同學表示,交通安全的宣導如果可以多一點實際體驗,讓同學直接去看看,到底什麼是大型車輛的內輪差,一定更有幫助!交通部道安會吳木富執秘回應,監理所已有規劃讓高中職學校的學生參訪,由監理所人員講解考照流程,並宣導無照駕駛罰則、防禦駕駛及大型車內輪差等議題外,還提供VR虛擬實境科技,希望藉由互動式遊戲及體驗,能讓同學更加了解交通安全觀念。
靖娟基金會強調,交通安全是一個終生的學習過程,社會大眾都應共同促成並建立所謂的「安全意識文化」,所有涉及交通安全的利害關係人,如:家長,也都應該要加入交通安全教育的行列,才能更有效的讓全民意識到交通安全的重要性,以期降低交通事故傷害的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