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列印
藝文

59屆威尼斯雙年展臺灣館以「蔓生:撒古流」為題 明年4月底登場

2021-11-19 發佈 周明慧 臺北
2022威尼斯雙年展代表參展藝術家撒古流(中)、策展人派崔克(右)與北美館王俊傑館長

2022威尼斯雙年展代表參展藝術家撒古流(中)、策展人派崔克(右)與北美館王俊傑館長

第59屆威尼斯雙年展臺灣館在2022年4月23日到11月27日展出,代表參展的藝術家撒古流・巴瓦瓦隆,將以雕塑、裝置、與動畫的全新作品,創造精神性場域,藉由部族傳統述說當代寓言。臺北市立美術館11月19日舉辦藝術家及策展人的媒體見面會,藝術家撒古流及策展人派崔克‧佛洛雷斯於現場分享了明年的展覽主題與內容。

 

臺北市立美術館王俊傑館長表示,曾榮獲第20屆國家文藝獎的藝術家撒古流,生於屏東排灣族達瓦蘭部落的工藝世家,在藝術創作的環境中耳濡目染下長大,作品不拘於形式,在繪畫、雕塑、裝置藝術和建築上皆成就斐然。撒古流的創作植基於日常社會實踐中,將藝術結合原民文化、原民運動,同時也去思考如何將傳統文化透過新的美學思考方向,連結當代性的社會思維,深刻呈現傳統與現代文明的反思。

 

擔任本屆威尼斯臺灣館策展人為來自菲律賓的藝術家派崔克‧佛洛雷斯,王俊傑館長表示,身兼策展人與評論家的派崔克專攻人文藝術史學,目前於菲律賓大學藝術研究所任教,也曾擔任2015年威尼斯雙年展菲律賓館策展人,以及2019年新加坡雙年展藝術總監。

 

本次臺灣館的主題為「蔓生」,源自於排灣語「Kinerapan」,泛指物種的蔓生、攀爬,也有範圍、距離與深度的意涵。藝術家撒古流・巴瓦瓦隆表示,從「蔓生」延伸出四件作品, 包括對生命的期待、分享的喜悅,還有動畫作品「南瓜的錯」,以及八八風災的紀錄片,創作媒材多使用金屬、木頭、石頭的大自然媒材。

 

撒古流表示,部落的原民耆老尚有能力去閱讀自然,他個人也是透過閱讀自然體認到自然界的動植物是人類很重要的老師,牠們的動作、成長其實是隱喻人類去反思,只可惜人類離自然越來越遠,也不再關心自然所反映的現象。在本屆威尼斯雙年展中,撒古流就用大自然的元素和行為去隱喻人類所忽略的事,描述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和聚合。撒古流從原民藝術出發,他的創作持續轉譯地方智慧和技術的深厚傳承,反思當代社會的跨文化問題,跨越數個歷史脈絡重新詮釋原民與當代之間的關係。

 

策展人佛洛雷斯則表示,展覽以撒古流廣泛的實踐為核心,包括許多生動的藝術形式,從中可同時窺見具啟發性的原民宇宙觀與日常生活的縮影。撒古流作為排灣生活世界中行動者和思想家所具備的知識,與他作為公民藝術家的責任感交織在一起,產生了一種根植於廣闊南島生態的當代演繹,並與臺灣和世界各地的共同利益相呼應。

 

北美館表示,在本次威尼斯雙年展臺灣館中,撒古流將以充滿故事性與想像空間的創作語言,引領觀者進入召喚當代現實生活的精神世界;並以排灣族存世傳統的兩個概念「Semiljeva」(分享的喜悅)與「Lingulj」(聚合、給予)貫串,帶出跨族類的互助互惠所促成的共生共存網絡。藝術家透過再現部族文化的空間秩序、信仰與價值系統等,以回應持續變化的社會及其中衍生的衝突、不安與緊繃關係。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