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列為臺東縣歷史建築的臺東舊議會因年久失修,縣政府向文化資產局申請經費進行修復,經過一年時間,目前已恢復原始外觀。文化處在修復過程中相當用心,尤其外牆上已經停產的18口磚,還特別商請業者開窯仿製,讓當年建築師呂阿玉所設計的舊議會風貌得以重現。
臺東縣議會舊址位於臺東市中心交通要道的更生路上,臺東縣文化處文化資產科科長胡青松表示,這棟建築不但是臺灣光復後,第一棟屬於臺東縣議會自己的房子,它見證了臺東實施民主憲政地方自治的過程,具有時代的歷史意義;同時,因為房子是由呂阿玉建築師所設計,呂阿玉也是國科會數位典藏計畫「臺灣建築史」中唯一的臺東人,更增加了維護及修復的價值。
胡科長指出,舊議會其實是分兩階段興建完成,最早是在民國43年,當時只蓋了一樓,包括議事廳和辦公廳舍,直到民國53年,因空間不敷使用,在原建築上加蓋二樓,現在從更生路上看到的正立面是分兩次施工而成。87年議會搬遷後,舊議會曾閒置多年,其間也曾借給高分院使用,但對臺東市民來說,它仍是城市重要的歷史記憶,建築年代雖然才五、六十年,但倒T字型建物與交錯層次有防風防塵防曬及裝飾的水泥隔柵設計,具建築史價值並呈現城市風貌,加上它曾是臺東縣民意最高殿堂,臺東縣政府在民國103年將它指定為「縣級歷史建築」。
胡科長說,舊議會因閒置多年,歲月造成外觀風化現象,在修復時有許多要注意的地方,而歷史建築的修復最主要就是要忠於原貌。縣府在動工前,經過調查研究,並獲得文資局補助80%、縣府自籌20%,總計3000萬元,進行修復工程。不但讓舊議會議事廳反樑式建築重現,也將屋頂漏水、外牆剝落的部分進行修繕,尤其是外牆有些掉落的18口磚,目前已經停產,為了補回原貌,特別請工廠以仿製方式重做,一切都按照原有形樣,恢復原有舊觀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