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列印
藝文

新秀同臺飆戲 傳藝「承功-新秀舞臺」劇展10/21登場

2021-09-09 發佈 周明慧 臺北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主辦「承功-新秀舞臺」持續為臺灣戲曲新秀打造展現承功成果的競藝舞臺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主辦「承功-新秀舞臺」持續為臺灣戲曲新秀打造展現承功成果的競藝舞臺

由國立傳統藝術中心主辦的「2021承功-新秀舞臺」劇展,以扶植青年新秀為核心,今年將邀請12個團隊、16位新秀,共12檔節目、24場演出,囊括歌仔戲、客家戲、亂彈戲、京劇、豫劇、崑劇六大劇種,同臺競藝,激盪燦爛火花。

 

傳統藝術中心所主辦的「承功-新秀舞臺」已邁入第五屆,持續為臺灣戲曲新秀打造展現承功成果的競藝舞臺,截至今年為止,已有將近九十位戲曲新秀在此嶄露頭角。國立傳統藝術中心主任陳悅宜表示,今年有12個團隊的16位新秀共襄盛舉,其中還有12位年輕演員是首次站上舞台,需要更多的鼓勵和掌聲,讓他們在老師的代代相承下,在舞台上展現出所學的功夫。今年新秀舞台共有12檔節目囊括歌仔戲、客家戲、亂彈戲、京劇、豫劇、崑劇等六大劇種,每檔節目各有2場演出,節目形式多元,有的是同劇種一起演出,有的是在一個節目中安排了不同的劇種,演出的形式不同也將有不同的詮釋方式,讓觀眾可以有更多元的想像和觀賞經驗。

 

陳悅宜主任指出,傳統藝術上在過去一直被認為是傳統,但實際上,傳統是一種從本土發展出來的精神,隨著時代賦予新的價值和新的詮釋方式,為觀眾帶來不同的感動。年輕的演員在前輩的帶領下學習,雖然辛苦,但也因為能吃得苦中苦,才能站在舞台上展出老師所傳承的功夫和精神。

 

「承功-新秀舞臺」一直秉持著「師『承』傳統、從『功』出發」,策展人李國俊表示,臺灣部分劇種已經逐漸失傳,像是四平戲、高腳戲等,是越來越少見。如新秀舞台的標題「承功」,「承」意指傳承,表示傳統藝術是要一代傳一代,「功」則是表示傳統戲曲的功法需要長期練習,現在願意傳承傳統戲曲功法的人士越來越少,希望大眾給予鼓勵,讓更多的年輕人傳承這些珍貴的傳統藝術。

 

本劇展今年邀請到的表演團隊含蓋北中南各大優秀劇團,而演出劇種,除了往年既有的歌仔戲、客家戲、亂彈戲、京劇及豫劇之外,今年首次加入崑劇,形成六個劇種同臺競演的盛況。京崑的部分,將由當代傳奇劇場林益緣帶來《盜王墳》、國光劇團黃鈞威、歐陽霆演出《周瑜歸天》、國立臺灣戲曲學院京劇團顏雅娟、王辰鑫帶來《活捉》(崑),這三齣戲做表、唱念並重,分別展現了京劇武丑、武生、花臉與崑曲旦角、文丑的本色演出;歌仔戲部分,明華園天字戲劇團吳奕萱將帶來《武松》、春美歌劇團孫凱琳、簡嘉誼主演《關公出世》、秀琴歌劇團張心怡演出《潞安洲》、薪傳歌仔戲劇團鄭云茜、江怡璇演出《李三娘‧井邊會》、明珠女子歌劇團林郁璋演出《薛丁山招親》以及唐美雲歌仔戲團-閃耀青年團范心瑜所帶來的《送京娘‧夜送》,熟悉的歌仔曲調、精彩的「嶄頭」做表,齣齣都能勾起兒時外臺觀劇的回憶;豫劇、客家戲、亂彈戲部分,臺灣豫劇團推出由林文瑋主演少見的《寇準背靴》、榮興客家採茶劇團則推出陳怡婷主演的《西遊記‧女兒情》,慶美園亂彈劇團則帶來吳代真主演的《鬧西河》,各展特色的語言、曲調,以及精采的做表、唱念挑戰、比拚,將一新所有觀眾耳目。

 

為了讓新秀們不止在這個展演平臺相互觀摩、學習成長,本屆策展人李國俊教授也延續過去幾屆的慣例,以類似「擂臺賽」的精神,每場次由二個團隊在上下半場,分別演出保有傳統老戲精華片段的折子戲,甚至巧妙安排同一劇種、兩個演出團隊輪番獻藝。策展人李國俊說,同場競藝能引發更多的關注,良性競爭絕對有助於這些接班人的技藝成長。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這些團隊所推出的16位新秀中,有高達12位是首次登上「承功-新秀舞臺」,所謂初生之犢不畏虎,他們正摩拳擦掌準備和其他「學長姐」一起較量苦練已久的真功夫。主辦單位傳藝中心也期待,這群新秀們能夠接著師長、學長姐的腳步,在「承功-新秀舞臺」一鳴驚人並逐漸成長茁壯,將不同劇種的精髓向下傳承、開枝散葉,也藉由他們在百花齊放的當代成長背景,為戲曲的未來式帶來多元的面貌。

 

「2021承功-新秀舞臺」劇展將在10月21日起至11月7日連續三週的週四到週日於臺灣戲曲中心小表演廳閃亮登場,相關演出資訊可上臺灣戲曲中心官網查詢。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