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東建國實驗小學教師陳進財,現年63歲,他是校內目前最年長、最資深的教師,陳進財在建國實驗小學推動高年級食農與環境教育課程,也積極透過資訊科技輔助教學,讓孩子們放學在家,也能自行藉由線上教學平台,強化學習上的弱項,培養實驗教育所強調的「自學力」,再兩年就要退休的他,是今(110)年教育部師鐸獎得主。
「建國國小的環境我已經待了20多年,幾年前學校要轉型為實驗學校,校內的一草一木我都有感情,所以我沒有選擇離開。」沒有離開,意謂著留下來,得面對多年慣常的工作型態產生劇烈改變。
把自己當成實驗品的教學革命
屏東建國國小108學年度正式轉型為實驗學校前,學校原本的教學團隊僅剩兩位老師,一位是剛調來學校的年輕教師,另一位,是年過60的陳進財。
「從一般小學轉型成實驗小學,大部分老師都很惶恐,其實我也是,但我心想,教育的心是一樣的,無論在哪種體制下,都要用心。」抱持著「想看看學校會變成什麼樣子」的好奇心,陳進財成了建國實驗小學的一員,他要實驗的對象,其實就是自己,在已經很熟悉的環境裡,啟動創新教學革命。
以往教學多半單打獨鬥,備課有書商提供現成的教材給老師參考,現在校內的原創課程都得從零開始,「教師之間強調紮實的團隊合作,許多主題課程都是三、四位老師協同教學,這樣很不錯,孩子們可以接收到不一樣資源、不一樣的觀點」陳進財說。
從經驗出發 扎根環境永續理念
身為農家子弟的陳進財,務農是自小耳濡目染的興趣,陳進財帶著孩子透過主題課程,體認氣候變遷下,珍惜自然及落實循環永續的重要。每當意識到興趣不足以支撐食農和環境教學所需的知識時,陳進財善用網路資源自我進修,讓農技運用更加純熟,也跟緊食農議題,與時俱進地持續學習。
非洲豬瘟疫情爆發之際,為避免病毒經由廚餘傳染給豬隻,陳進財飼養黑水虻來解決學校的廚餘問題。「黑水虻能吃動物的排遺、午餐廚餘,成蟲還能餵雞,因此學校養雞鴨又種菜,符合農業的循環永續精神。」
陳進財擔任起校內的農耕指導老師,用他的經驗和不斷深化的專業,讓孩子在農事體驗、自產自食的實踐之中,自然而然關注食安,認真看待攸關這一代與下一代環境安全的每一個實踐。
提早適應新科技 教學模式無痛轉型
幾十年的教學歷程中,陳進財迎來科技進展開啟的多元教學方式,他認為,提早開始就能減緩轉型的陣痛與適應成本,也才能真正活用科技帶來的便利,60多歲的他精熟筆電和平板的操作使用,線上教學更不是問題。
「我比較早開始用資訊科技輔助教學,均一平台出來時我就開始接觸,後來又有因材網,這些資源都符合實驗教育所強調的『自學力』。」提早開始投入資訊輔助教學練就的技能,果然在今年全台因疫情而大規模停課之際派上用場。
採訪當下正值大規模停課後直接進入暑假的七月酷暑,暑假期間的陳進財,正在幫應屆畢業生「超進度」補數學。
「我的個性很雞婆,疫情期間孩子放暑假也不能出去玩,我就問他們要不要先修國中課程,有2/3的學生都說好!」
陳進財口中的先修課,其實就是讓孩子們透過均一平台自主學習,「我們已經上到國中第三大單元了!」陳進財得意地說:「善用線上學習平台,每個階段只要你全心投入,就能學會,孩子們根本不用花錢補習。」
回顧教學上的挫折,陳進財說,最令他感到力不從心的,多半是學生的家庭因素影響到他們的學習。「他們最大的問題是缺乏關愛,只要你願意關心,孩子會受感動,當他願意跟你談,你就有機會改變他。」
陳進財認為「教育無他,唯愛是圖」,弱勢家庭孩子最需要的是關愛,他能做的就是盡力陪伴,時時鼓勵孩子用學習來翻轉人生。
得獎之後 依然是喜迎挑戰的花甲少年
走過40年的教職生涯,現在教室內的孩子跟自己相差了50多歲,視覺上就像是「阿公帶孫子」,但年齡不是問題,陳進財樂於接受世代差異帶來的挑戰,他說:「如果碰到自己不會的,我就去找資料,被挑戰的時候,就是我進步的時候。」
談起年紀大帶來的唯一困擾,「大概就是line看久了眼睛有點受不了!」現代教師用line與家長和同事聯繫已是日常,手機隨時都得開著,「這時我就會去接觸我喜歡的綠色植物。」問他有沒有在休息,他自嘲老人家睡不了太久,「有時候凌晨三四點就起來了,但我不覺得累,每天跟學生相處快樂得很。」
再兩年就要屆齡退休的陳進財,即使年過花甲,仍像個活力充沛的青春少年。「我的觀念是,孩子做什麼,我就跟著做什麼」去年他跟著畢業班學生挑戰單車畢旅,從屏東市區騎到東港,再搭船到小琉球單車環島又淨灘,最後騎回屏東市區,「許多人說我都這把年紀了還騎這麼遠的路,但這樣的騎乘對我來說稀鬆平常,」陳進財說。
陳進財茂密而灰白的髮絲,是燃燒自己,成就孩子成長所留下的灰燼,他眼角的兩尾魚和額頭上的紋路,是投入教育多年歲月鑿刻出的痕跡,然而師鐸獎得主陳進財的內心,活脫脫是個資深而不畏創新的花甲少年,得獎之後的日子,他和即將帶領的高年級小學生一樣,倒數著開學,期待著在今年夏天的尾巴,青春期裡綻放的嶄新學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