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灣博物館南門園區即日起推出「永續年夜飯-人類世的餐桌」特展,從臺灣多元族群的節慶料理開始,帶出食材從產地到餐桌的過程、海洋塑膠垃圾問題、糧損與廚餘問題、氣候變遷帶來的農業生產挑戰等議題,藉由多項永續餐桌的行動案例,鼓勵民眾重新想像人、節慶餐桌與大自然的關係。
國立臺灣博物館從2016年開始,都會在每年的農曆新年前舉辦「永續年夜飯」活動,鼓勵大眾探索餐桌背後的議題,臺博館館長洪世佑表示,今年則是以展覽的方式,希望讓國人了解,每年都很期待的年夜飯,跟生物多樣性是有重要的連結。根據統計每年製作食物的耗材會耗損1/2以上,希望在重要節慶的飯桌上,可以宣導永續環保的概念,而且也能夠讓國人知道地球的生物多樣性已經逐漸在耗損當中,因此要多著力。
這個特展也媒合多所學校來參與,其中靠海的宜蘭縣岳明國小在每個禮拜四都會吃完,校長黃建榮表示,學校以食魚教育為主題,因此透過吃魚這件事,包含在吃魚的過程中,教導大家如何正確地吃魚、認識海洋文化、海洋生態、海洋目前遭遇的問題,像是垃圾、海塑等等,才能年年、代代、永續都有魚吃。
在「臺灣多元族群的節慶飲食」單元中,介紹漢人、客家人、原住民族及新住民等不同族群的節慶飲食文化,不僅能認識臺灣多元的樣貌,也能反思當今年夜飯受到商業流行和工業生產鏈影響下應如何永續發展前進;「年菜與他們的產地」介紹各類肉品食物的來源、生態足跡及肉品循環經濟,還有蔬食菜餚對環境的衝擊及保健養生功效,以及如何透過營養轉型找回糧食的多樣性;「看不見的年夜飯」介紹供應食物的過程產生的碳足跡、塑膠、廚餘等看不見的「食材」。
展期從即日起到明年的10月30號,在國立臺灣博物館南門園區2樓,二級防疫期間仍須事前預約,另外為了鼓勵青少年以節慶飲食為主題,設計永續環境的菜色,推出了徵稿計畫,歡迎學子踴躍參加,更多關於展覽的內容及教育活動請至臺博官網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