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政府積極推動分級醫療,但因為診所出入口多有門檻、階梯,不便身障者進出,診所成為身障者可望而不可及的存在。臺北市醫師公會執行「友善無障礙診所」計畫,委託身心障礙聯盟訪查臺北市48間診所,並給予輔導改善。目前有34間診所取得輪椅使用者可進出無礙的「友善認證」,4間取得設置無障礙通路和無障礙廁所的「金牌認證」。本次計畫取得認證的名單和地圖公布在臺北市醫師公會和身心障礙聯盟的官網上。
身心障礙聯盟理事長劉金鐘指出,這真的是歷史性的一刻,10年前和行無礙協會就曾想推動診所無障礙的議題,但醫界有不小的反彈,本次有賴臺北市醫師公會邱理事長的勇氣和洪常務理事的不辭辛勞,才能有今天的成果。臺北市醫師公會常務理事洪仁德表示,醫師不只是要有愛心,還更需要同理心,才可以提供給行動不便者一個有尊嚴的就醫環境。
「進得去、能看診」是身障者對診所的期待,障盟理事長劉金鐘表示,多數診所只需要購買活動斜坡板與增設服務鈴,確保出入口至診間的通道順暢,適時將障礙物移除就可以辦到。本次調查中,診所出入口是身障者進出的最大困難,原本身障者僅能順暢進出9間、18.75%的診所,但經輔導找出最適合的解決方案後,一共38間、8成進出無礙;另外2成未取得認證的診所也是因為疫情下時間並不足夠,是比較可惜的部分。
行無礙資源推廣協會主任陳明里認為,改善硬體環境很重要,許多人因為診所缺乏無障礙設施,還是得往大醫院跑,看個感冒就要浪費好幾個鐘頭。劉金鐘理事長則表示,無障礙並非洪水猛獸,是保障行動不便者在社區看病的權利,也協助診所紮根社區,希望衛生福利部明年將無障礙診所政策推廣到全國,讓所有人都能順利看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