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大學教授開發多項系統,提升水資源利用,包括研發太陽能薄膜蒸餾技術,讓水源淨化更節能;開發水環境監測系統,可有效監控河川的水質與水量,更能抓出管線漏水,不僅讓水資源重複利用,更有效節水,在臺灣遭逢百年大旱之際,提供更多水資源再生的技術。
臺灣大學化工系教授童國倫指出,傳統的薄膜蒸餾技術利用高壓蒸氣過濾,相當耗能,加上傳統薄膜濾紙沒有抗污效果,因此過濾時薄膜容易髒,不僅影響水質且薄膜紙消耗快,經過團隊開發「太陽能薄膜蒸餾技術」,改為太陽能驅動過濾,成功節省一半耗能;更改良防水透氣薄膜,利用仿生技術,參考昆蟲表面不會髒的生物原理,開發出「仿生全疏型多孔膜」,讓薄膜表面產生凹凸達到抗汙效果,可改善水質並延長使用壽命,不僅環保,更省成本,過去淨化一噸水要30多元,現在只要10元。童國倫說,這項研究不僅淡化海水,水資源回收及處理工業廢水,已經有多家科技大廠使用。
臺大水科技與低碳永續創新研發中心主任駱尚廉介紹新研發的IoT水環境監測整合系統、智慧化水位傳輸系統及雲端系統三者結合,可進行水質與水量監測,並將結果分析、上傳雲端,臺大環工所博士候選人鄭詠紜指出,系統可有效監測下水道、水庫、河川的水質狀況與水量,還可抓出漏水,避免水資源浪費。
臺大環工所教授侯嘉洪指出,科技廠處理工業廢水多數加入酸、鹼等化學藥劑,容易造成水的二次汙染,團隊開發「電容去離子」技術產製再生水,利用電容技術將水成功過濾,解決過去工廠以電換水必須消耗大量能源的問題,可讓工廠的淨水效率更快、成本更低,目前有多家科技廠引進,成功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