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齡化造成長者憂鬱及認知功能障礙的盛行率越來越高,且兩者之間有關連性,臺北市松山區健康服務中心林莉玲主任表示,憂鬱症或輕度認知障礙若能早期診治,輔以認知或行為訓練,對65歲以上長輩日常生活功能、生活品質能有顯著改善並延緩失智症發生。
為了減緩高齡化增加年長者的憂鬱情緒及認知功能障礙,臺北市松山區健康服務中心與臺北松青扶輪社合作,結合臺北偶戲館及大心居家職能治療所,為憂鬱及輕度失智的長者規劃偶戲治療課程,透過製作戲偶、戲說生活故事,幫助長輩情緒找到出口,改善憂鬱。
臺北偶戲館許嘉芬館長表示,戲偶製作可訓練長者手部大小肌肉、提升創造力及專注力,並讓長輩們回憶偶戲時期的童年時光。除了製作戲偶外,課程也安排長輩操偶表演一齣戲,藉由討論偶戲劇情,引導長者說出心裡感受,透過分享經驗,增進人際互動及日常應對處理能力,而排練則可增加記憶及表達能力,活化大腦。長者們在偶戲課堂中討論及排練的「小時候的夢想」、「阿嬤吃醋了」及「婆媳之間」等3齣戲碼,將於4月15日在臺北偶戲館展演,歡迎民眾蒞臨欣賞。
失智症是一種疾病而不是正常老化,臺灣65歲以上長者每12人就有1人罹失智症,但大部分沒能及早查覺及就醫,臺北市松山區健康服務中心林莉玲主任也呼籲民眾關懷身邊的長者,如有疑似失智症症狀請協助及早就醫及治療。有關臺北市失智症照護相關資訊可至臺北市政府失智症服務網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