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列印
校園

如何準備「學習歷程檔案」 高中大學凝聚3大方向

2021-03-30 發佈 林宜箴 臺北
如何準備「學習歷程檔案」 高中大學凝聚3大方向

如何準備「學習歷程檔案」 高中大學凝聚3大方向

111學年度大學申請入學將採用學習歷程檔案,而學習歷程檔案中的「課程學習成果」,為了凝聚高中端該如何呈現、大學端如何審查的共識,臺大社會系林國明教授團隊受教育部委託,今年1、2月,透過與32名高中教師、20名大學教授進行5場焦點論壇,彙整出3大準備方向,包括優先呈現作品摘要、保留作品呈現的完整性、強調個人獨特性和真實性。

 

臺大社會系教授林國明指出,依據與會的32位高中老師所提供的課程學習成果實例,大致可分為6種類型「學習單、實作作品、實驗及活動紀錄、主題式專題報告、小論文專題研究及綜整性學習紀錄」。而在學生在準備課程學習成果時,建議第一個重點是「優先呈現作品摘要」,無論上傳的是學習單、實作作品、實驗紀錄還是小論文,建議可在作品前放1到2頁作品摘要,著重呈現課程目的、學習收穫、個人省思等,刪減不重要的訊息。

 

第二個重點是「保留作品呈現的完整性」,林國明建議檔案要有脈絡,完整呈現探索學習的歷程,包括動機、過程中遇到的困難、解決方法、得到的收穫等。以自然科實驗為例,可以文字或圖示呈現實驗步驟,加入文獻資料佐證。

 

由於許多學生擔心自己上傳的學習歷程檔案成果不夠傑出,林國明指出,大多大學校系想知道的是學生背後的思考邏輯,學生如果能清楚交代學習軌跡,就能讓教授發現自己的潛力。

 

第三個重點是「強調個人獨特性和真實性」,林國明指出,教授們期待看出個別學生的差異,建議可與個人興趣連結,或是與生活情境連結,展現在地特色,都能讓作品更為多元豐富。

 

與會的教育部高教司專門委員周弘偉表示,針對課程學習成果的建議,形式沒有一定如何,過程比形式更重要,著重高中端與大學端的對話,希望凝聚出更明確、更具體的指引。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