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小鎮賦能在地實踐團隊」雲林科技大學數位媒體系張文山副教授進出竹山已經邁入第九年,說是大學社會責任,實際上是希望在年輕學子的心中,埋下一顆愛鄉的種籽,輸入愛鄉的DNA;他相信,未來不論孩子走得多遠、飛得多高,家鄉的美好都會深植在孩子的腦海,也會回到自己生長的家鄉。
雲林科技大學數位媒體系張文山副教授從2012年成立竹巢學堂開始就一直參與竹山小鎮的發展;2013竹巢學堂讓大學與地方形成雙引擎機制,發展出經驗交流、學習與資源整合的地方「光點小聚」;2014成立「竹青庭人文餐廳」;之後,推出讓國內外背包客或是遊客可以專長換宿,解決地方問題。
接下來照顧不同青創團隊,像是製作竹牙刷或竹杯子的元泰竹藝社,他們積極爭取設計翻轉地方創生計畫,在政府協助下輔導青創團隊,也透過頑石創意協助竹二代產品引進場華山園區,從場地空間的運營到團隊的運營與創業運營。
其中,每個月最後一週的星期五,晚上七點到九點的光點小聚是竹山小鎮的大事。
張文山副教授說,這一晚,志同道合的竹山人,或是國內外朋友,一定到竹山,到竹巢學堂,透過討論、匯集意見,對竹山未來發展成為助力。
九年了,張文山副教授沒有缺席任何一次光點小聚。他說,光點小聚是大家聚合提出看法、想法的地方,他帶著雲科大「小鎮賦能在地實踐團隊」大學社會責任團隊的師生到竹山小鎮,到光點小聚,理解大家想法。他認為,竹山成就了許多的事,而光點小聚是最重要的原點。
雲科大校園裡,張文山老師成立「Dream hub」,他很認真的說,他定義「Dream hub」為「理想浩博」,是一種精神,要從大學教育透過小鎮賦能放在學生心裡,他相信,學生畢業時面對現實,必需在職場拚搏,但是到了30、 40、 50歲,這樣的種子跟基因一定會在血液中,他一定會回來的,他現在面對的是現實問題,但是誰不喜歡自己的家鄉?!
經常跟著張文山老師到竹山的雲科大數媒所學生邱奕橙說,看到這群人的堅持,他表示,與其他創業團隊不同是真的找到價值,在別人沒有發現價值前,就知道如何創造價值,而且可以持之以恆。
同樣是雲科大數媒所陳葦凌同學,看到創業者分享夢想時,傳承經驗是年輕人最需要。
下一階段,張文山教授說,小鎮賦能要向下扎根。因為他發現,過去小鎮賦能多在照顧年青人以上的人,但是很多家庭多將孩子交給父母,也就是爺爺奶奶二代教養,因此,希望小鎮賦能往下扎根扎到孩童階段,要與地方國中小結合,讓學生具備解說家鄉的能力,他相信,未來不論孩子走得多遠、飛得多高,當孩子了解家鄉的DNA與家鄉的美好,一切都會深植在孩子的腦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