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列印
校園

梨山中小學用特色DNA 打造臺灣屋脊上的校園

2021-01-27 發佈 劉文珍 臺中

 

獲得教育部校園美感環境再造計畫特優的梨山國中小是位於臺灣的屋脊、中央山脈上的雲端學校。走進教室有屋脊意象,走出教室則迎向山林;梨山國中小校長洪永明希望培養梨山中小學的孩子美感感知能力,還能一輩子都能記得,他們奔跑、學習、成長的地方,就在臺灣的屋脊上,一個好美的地方。

 

106到107年曾經連續二年榮獲教育部補助的校園美感環境再造計畫特優,梨山國中小學校長洪永明說,校園美感環境再造計畫的核心不是裝修或美化,而是藉由環境的改變影響教學,也就是要找學校的特色,一種專屬學校獨有的DNA。

在尋找梨山國中小的特色DNA時,洪永明校長發現,梨山中小學最特別就是位於在臺灣的屋脊上,這種地理位置讓梨中小學成為一所位在脊樑山脈上的雲端小學。洪永明校長說,這是梨山中小學無可取代、得天獨厚的資產,因此,學校在空間改造時,放入屋脊的元素以及山林美學。

在空間改造上,洪永明校長說,學校將原本的輕鋼架天花板拆除,還原空間原有的面貌,運用刪減技法,呈現空間原有樣貌,再運用「屋脊」的元素,讓空間自己說故事。綜合教室,就是校園美感環境再造第一期工程,「屋脊」的概念都可以在教室看到。抬頭仰望,木條裝飾出的「脊樑」微透著暖色燈光,在冷冷的冬天,天花板瞬間變得金碧輝煌起來,卻又那麼溫潤和諧。

走到家政教室,洪永明校長介紹一道木板打造的木牆說,那是以木板製作出的聖棱線圖象。他表示,梨山國中小可以看到雪山山脈,也可以看到一部分聖稜線,而為了加深孩子對家鄉記憶的方式,在看不到山的家政教室,把山帶進教室,讓學生在教室內也可以看見山。

在校園美感環境再造計畫第二期工程中,洪永明校長說,不一定在教室畫一座山,或畫一棵樹,才是山林;而是打開封閉的圍牆,變成開放式的空間,讓校園迎向山林。

洪永明校長說,眼睛所見幾十公里的範圍內,都成為校園的一部分。他說,山,是孩子們長大的地方,希望他永遠記得這個場景是他們曾經在這邊奔跑、學習,讓孩子知道他生長地方是這麼美的一個地方;他希望梨山的孩子們能夠記得、而且感受到,他身處的環境是這麼一個特別的地方,將來回想故鄉與童年時,能夠記得自己是在臺灣的屋脊上長大的孩子。

蔡佩君是梨山國中小的美術老師,他對於「美感教育」很有感。蔡佩君老師說,大家常常提到「美感教育」,可是,很多時候小朋友卻是「沒感」。為了讓孩子「有感」,梨山國中小讓學生了解美跟生活是息息相關的,所以讓他們在校生活中是沈浸在美的環境,就是美的硬體設備。

她認為,提供學生兼具美感又舒適的環境,就像是要種出又高又壯又大的樹,要給的是一片土地而不是一個小小的盆栽,所以梨山中小學從硬體設備下手。

美感,是對生活的一種態度。洪永明校長認為,最重要的老師本身必須要具備美感自信,老師首先要對自己有信心,才能教小朋友。他強調,老師一講到「美」,就覺得不關社會老師或理化老師的事,但是,他認為,美感應該深植在每個人的心裡,每個人都具有美感能力,只是欠缺一雙眼睛,不知道你自己其實就是具有美感能力的人。

洪永明校長也強調,美感教育不是藝術教育,要推動美感教育不是美術老師或是少數的老師的責任。事實上,美感教育存在我們各個領域,老師在無形之中其實提升了孩子們的美感素養。

洪永明校長說,因為美感講的是一種感知能力,推動美感教育,或者創造一個美感環境,應該是要提升或者是增強孩子的感知能力。

洪永明校長強調,提升孩子的感知能力並沒有很具體的步驟,每個老師要依據自己的專長找到自己的強項,不論是語文方面,或者是視覺方面,更或者是音樂方面,找到屬於自己的強項,進而引導孩子去感受,甚至表達,無形中孩子的感知能力就會不斷地提升。重點就是不要把美感教育當作美術教育或者是藝術教育,他應該是生活的一種態度。

國中二年的徐曉蘭同學對我介紹校園內最特別的的地方「望山長廊」。他說,從學校的「望山長廊」看過去可以看到很多山和果園;如果有一天到山下念書,會讓她想到爸媽辛苦工作的果園,果園裡有樹、有山,那就是她的家鄉「梨山」。這是徐曉蘭對學習與成長地方的感知。

國中二年級的李芮羽則覺得整個梨山國中小都很美;他說,自己曾經到梨山之外的地方求學,山下學校的圖書館沒有梨山國中小那麼漂亮,地板、椅子和桌子也不如梨山中小學新穎。問她在梨山國中小學習快樂?她不假思索的回應我,快樂!!

梨山中小學的「校園美感環境再造」透過的不是具象的符碼,而是用引導的方式讓孩子感受空間帶來的想法,進而催化孩子們的感知能力。他們透過空間的改變,改變老師的想法與教學方式,提升學生的感知能力,讓「美感」可以深植在師生日常的點點滴滴中,而雲端屋脊的生活點滴,就是梨山中小學孩子將來回憶故鄉的一些線索。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