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幫助孩子的輔助義肢,到編織品的交叉結構,臺灣學生的設計能量,屢屢在國際發光!109年「教育部鼓勵學生參加藝術與設計類國際競賽計畫」今天(10號)舉辦隆重頒獎典禮,今年有141件作品通過審核,其中2件獲得「金獎」獎勵,6件獲得「銀獎」獎勵,10件獲得「銅獎」獎勵,123件獲得優選及入選獎項,學生表現相當亮眼!
獲得2020年「美國國際設計傑出獎(IDEA) -金獎」的南臺科技大學創新產品設計系學生鄭逢甲、彭凱嶸、李宣諺及高偉銘作品「兒童生活輔助義肢」,李宣諺介紹表示,他們的設計專為6到12歲的單側斷肢兒童打造,由於這時候的孩子成長很快,平均6到12個月就要換新的義肢,有功能的義肢的費用不便宜,至少5萬元,若常更換,一年就需要負擔到5到10萬元,不是所有家庭都能負擔,因此希望透過模組化的結構設計,延長義肢使用年限,像是只要將手指或包覆斷肢的部位,做逐年替換,讓整個義肢使用年限延長,減輕家庭的開銷負擔,並透過AR,讓小朋友先知道裝設義肢後的樣子,減少排斥感。
視覺傳達設計類-亞洲大學視覺傳達設計學系學生黃維昱所創作作品「耕恬」,是為文化部文化資產園區臺灣傳統手織工作坊而設計,以編織品的「經線」與「緯線」交叉結構,在平面展現立體編織的視覺效果,讓人一目了然,在2020年獲得「紐約藝術指導協會年度獎 (ADC)-金獎」。
教育部高教司表示,這項計畫獎勵項目分為「綜合設計」、「產品設計」、「視覺傳達設計」、「數位動畫」、「工藝設計」、「建築與景觀設計」及「時尚設計」7大類,共囊括64項國際競賽,自95年辦理至今,累積參與學校達54校,獲獎作品更高達1,217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