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青年發展署「青年社區參與行動2.0 Changemaker計畫」成果展今(5)、明(6)兩天在華山登場,今年主題為「混青生活」,展現青年社區行動者,看似「不務正業、不受限於社會框架、不混日子混地方」的生活態度,展現百組青年團隊在地方創生的精彩成果。
青年署透過Change maker計畫,引領青年對土地的認同,藉由介入社區再生,尋找扎根在地的可能性,展區以「混青生活」為主題,呈現行動青年一日的多元生活樣貌,翻轉人們對「混」的定義。1樓展區將行動團隊依不同地方的元素,分為混海邊、混山河、混學校等共10個類別,結合記憶、情感、創意與努力,於社區中聚集,看到青年們如何實踐「混生」到「創生」;2樓展區邀請Dreamer培訓行動學習點及績優點子共同設攤,呈現不同階段混青們的地方實踐。
在「混學校」中,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團隊,用影像記錄宜蘭大里國小校舍興建過程,邱敬同學說,團隊成員的專業包含建築、景觀、工程、歷史、地理、教育、社會,幫忙一起做舊校舍的記憶保存,畢竟大理國小在當地存有一段時間,又位處於社區隔壁,居民對他就有一定的情感與記憶,且團隊成員也認為,偏鄉地區如果沒有一所學校,孩子可以會因為要就學而離開社區,學校不只是教育功能,也包含了地方意義與傳承地方知識的媒介,秉持著這樣的理念,在計劃後還特地自發性協助一年多,希望在社區的學校可以更符合在地孩子的想像。
另外原鄉兒少生涯教育協會深入臺東武陵部落,以課程培訓協助孩子們的生涯規劃,青年郭孔寧說,看見在地青少年在國中時就必須決定自己的未來,也發現在地的資源跟視野不廣,因此希望試圖透過在地生涯試探系統,培養孩子規劃與實踐未來藍圖的能力,這項計畫已經邁入第五年,不僅關注孩子的個人需求,也能串連起社區的營造,而近年來有一些返鄉的部落青年願意主動參與,也有在計畫中成長的孩子回鄉幫忙擔任助教,顯示計畫之成效不錯,期望未來能持續朝向永續、在地化的主體去發展。
現場還有安排講座、表演,以及行動體驗活動,12月6號下午也將舉辦績優團隊競賽頒獎典禮,表揚今年獲選行動團隊,想了解更多青年行動可以上青年署Changemaker計畫網站,瀏覽更多動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