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列印
校園

智能障礙大學生就業率偏低 專家建議增加職業訓練

2020-11-30 發佈 曾鈺羢 臺北
臺師大特殊教育中心主任胡心慈(右)說明調查結果(臺師大提供)

臺師大特殊教育中心主任胡心慈(右)說明調查結果(臺師大提供)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智庫與特殊教育中心想了解智能障礙學生在大學階段的各種表現與使用資源,特別針對2018和2019年有智能障礙畢業生的48所大專校院進行調查,結果發現,7成8的智能障礙大學生能在四年內畢業,但是就業率只有4成7,相較一般生的77%,實在偏低。

 

學校並未在課程上特別調整,智能障礙生與一般生享受相同的課程與教學。雖然學校提供各種服務,但學生使用率有限,如學習助理、輔具申請上,使用率在兩成以下;而在生涯轉銜上的支持上,學生使用率約在四到五成。

 

受訪教師表示,雖然在評量上做了許多調整,也花了許多額外時間指導,但仍有學生基本能力弱,課業輔導成效有限;學生生活自理能力不佳,老師及輔導員要像保母一樣照顧;人際互動不佳,在分組討論時有困難;表達能力弱,無法回饋聽懂與否。且由於理解能力弱,也連帶影響操作性工作,尤其有安全考量的工作。但他們有能準時上課,按SOP流程工作的優點。

為了讓智能障礙學生能求學更順利,臺師大建議教育部,讓大學學程修讀更為彈性,協助有招收智能障礙學生的大學進行課程調整;建議大學端,利用大學進修推廣部開設以促進社交互動及職訓為主的自立專班,讓智能障礙學生能與一般生一起選修課程或參加社團活動互動交流的機會,並加上職業訓練,支持他們未來能順利就業。

 

本次調查回收問卷的48所大專校院,有智能障礙畢業生304人,以私立科技大學居多,約占70%;入學方式以經由「大專校院辦理單獨招收身心障礙學生處理原則」居多,約占80%。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