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因應111學年度起大學申請入學,學生將可從「學習歷程檔案」挑選資料成為備審資料的一部分,臺灣大學社會系教授林國明接受教育部委託進行「學習歷程檔案審議計畫」,今天(12號)提出10點建議,包括延後上傳期限、放寬上傳容量限制等,獲得國教署署長彭富源允諾研議,也會架設中央客服專線。
對於研究團隊所提出的建議,教育部國教署署長彭富源表示,在現行規定文件檔2MB、影音檔5MB容量較為不足部分,導致學生只能使用文字或壓縮圖片呈現,他認為提高檔案容量在技術面上應該不是問題,會儘速辦理。至於學習歷程檔案上傳延後期限,建議開放在寒暑假期間上傳,避免學生在期末考期間蠟燭兩頭燒的建議,他們也會盡速研議,朝開放到學期結束後「至少2週」的方向,減輕學生準備上的壓力。
對於研究團隊建議提升學生資訊能力、補足硬體設備、增辦教師研習,同時也呼籲教師認證強調真實性即可,不必過度介入內容,或不斷退件、要求修改,並建議高中教師應將學習歷程結合進課程中,盡量在課堂內完成,不要變成額外負擔,像是可引導學生如何做出好的筆記、設計學生能夠發揮的作業,來作為反映學習真實面的學習歷程檔案等。
對於這些建議,國教署署長彭富源也認同,認為「學習歷程檔案」是協助學生參與「個人申請」時,準備備審資料時提供的一項服務,是方便學生準備,由學生自主選擇,不是強制學生一定要做。他認為學校應協助學生調配時間,或是協調各學科教師錯開,避免每科都要上傳。對於縣市、學校訂出上傳績效KPI的現象,他表示教育部會去導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