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車文教基金會致力推動在地文化理解以培養「國際素養」,從2017年起開始辦理「千人走讀」活動。四年來,走過溫羅汀、大稻埕與臺北府城,就在今(17)天,持續帶領千位民眾、東南亞移工、癌症病友與視障朋友走出戶外,一起走讀松山在地歷史街區、認識信義日治時期煤礦坑。
連續四年舉辦的千人走讀活動,今年以松山區及信義區為範圍,金車文教基金會總幹事曾清芸表示,今年是臺北設市百年,加上松山區三十週年,才選擇辦在有意義的松山區,畢竟以前的松山區涵蓋信義區及松山區期望透過千人走讀的方式,讓民眾對在地文化有更深入的理解、並提升自我認同,邁開步伐走向國際。
今年特別規劃了八條的主題路線,由31位在地引路人帶領大眾聆聽隱藏在城市的故事,像是臺北市鄉土教育中心導覽志工蕭慶國以「這一夜,我們的後眷村時代」為主題,他說從現代臺北知名地標101走到傳統的四四南村,這條路線有非常強烈的對比,也顯示出趣味性、發展性,感謝金車廣召市民一起來參與,共同瞭解,並喚起歷史的回憶,原來眷村代的意義與發展的歷史,可以藉由這條路線,讓民眾擁有深刻的了解,「只有對土地的了解,才會有感情,也因為有了感情,才會愛這塊土地。」
蕭慶國志工補充,這條線主要在介紹四四南村,因這個老眷村是臺北市甚至臺灣第一座完整的眷村,在1948年時就已完成,之所以會形成這個眷村是因為他旁邊有一個聯勤第四十四兵工廠,就是現在的信義計畫區,也因為有這一塊土地,這個計畫區才得以發展成都會的商業區。至於四四南村從以前老舊的營區,到現在仍可以保存下來,凸顯出臺灣對於文化保存的重要性,除了可以看到過去先民的努力,也可以看到臺北最亮眼商業區的成立,這條路線真的很有趣!
金車文教基金會長期投入推動在地文化,除了每年都會舉辦的千人走讀活動,春秋兩季也都會舉辦特色走讀活動,帶領民眾親身感受在地人文,邊走邊讀,紀錄在地生活,用心感受人與土地的溫度,未來可以的話會走完臺北12個行政區,讓民眾每一年都可以在不同的地方去認識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