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列印
校園

蛤蜊殼變精美吊飾 東縣自然史教育館DIY推廣永續利用

2020-10-15 發佈 林睿鵬 臺東
臺東縣自然史教育館攤位中指導學生利用回收的蛤蜊殼,結合花色繽紛的千代紙,手作獨一無二的精美小吊飾。

臺東縣自然史教育館攤位中指導學生利用回收的蛤蜊殼,結合花色繽紛的千代紙,手作獨一無二的精美小吊飾。

臺灣科學節「與海共遊科學市集」前進國立臺東大學,邀請在地環境教育推廣單位設攤,以海洋議題為主軸進行闖關活動,臺東縣自然史教育館也參與其中,今(15)日在現場除了展示館內珍藏標本,也引導學生利用蛤蜊殼製作精美吊飾,傳遞永續利用的觀念。

 

位在成功鎮三仙台旁的臺東縣自然史教育館,現有館藏600多種貝殼標本,館員蘇筠瑜表示,此次科學市集活動中,特別展出潮間帶常見的螺貝類,感受當地阿美族人以「大海為冰箱」的飲食文化,進一步認識東海岸豐富的貝類及海洋生態。

 

此外,攤位中也指導參與學生利用回收的蛤蜊殼,結合花色繽紛的千代紙,手作獨一無二的精美小吊飾,體育系學生楊千逸說,起初覺得拿食物做吊飾「怪怪的」,沒想到包上千代紙後變得很可愛,還能自己選擇鈴鐺的顏色,「蠻有質感的」。

 

蘇筠瑜表示,期盼經由手作體驗,呼籲參訪學生不要順手撿拾海邊的貝殼,或可將餐桌上吃完的螺殼清理乾淨帶回海邊,還給寄居蟹一個家,一起守護海洋生態;而蛤蜊、扇貝等無法供寄居蟹居住的貝類,也可以發揮創意回收再利用,賦予永續價值。

相關新聞